劉江濱
“鳳雛”者,龐統也,劉備陣營中的副軍師,地位僅次于軍師諸葛亮。江湖上“臥龍”“鳳雛”齊名,司馬徽曾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云:“今吾二人皆得,漢室可興矣。”但事實證明,這個說法不靠譜,臥龍、鳳雛皆得的蜀漢不僅沒有安天下,反而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一個。
龐統相貌丑陋,過于磕磣:“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跟“鳳雛”的雅號庶幾沽不上邊。以貌取人固然不對,但實際的問題不在相貌,而在性格、格局,龐統有暗疾耳。
其一,狂悖。古代的名士皆有恃才傲物、妄自尊大的毛病,牛皮哄哄,把誰也不放在眼里。即使內心渴望被明主所用,也裝作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不肯放下身段。三國中的禰衡、孔融、楊修等皆為狂悖之人,下場都很慘。龐統初見孫權,一番對話,傲氣十足,尤其表露出對周瑜的輕慢,令孫權心中不樂,“吾誓不用之”。又見劉備,本來懷揣魯肅和孔明的薦書,并不外掏,見了劉備,“長揖不拜”,失了禮數,令劉備心中亦不悅,勉強給他個耒陽縣令。“統來到耒陽縣,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并不理會。”以此來抗議“玄德待我何薄!”
其二,邪祟。作為軍師,主要職責就是為主公出謀劃策。然而,計謀也有正邪之分,善惡之別,要符合人的道義和是非觀念。明代文人方孝孺評價說,“孔明之學,庶乎王道;而統之言,皆矯詐功利之習。”龐統襄贊劉備進兵西川,他建議設“鴻門宴”,埋伏刀斧手,在宴席上將劉璋殺掉,一了百了,成都唾手可得。這個計謀遭到素以仁慈為名的劉備的堅決否決,“此事決不可行”。按說主公有了明確指示,作為軍師應該另想辦法,龐統卻不聽劉備命令,“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依然按照他的計劃執行,被劉備當場制止,避免了一場火拼。事后,劉備“責龐統日:‘公等奈何欲陷備于不義耶?今后斷勿為此。”
其三,器狹。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龐統協劉備進取西川。但了解龐統的諸葛亮對西川戰事不太放心,一直密切關注,恐龐統立功心切,冒失急進,借觀天象呈書信予以提醒,“切宜謹慎”。但龐統卻暴露出胸襟狹小的毛病,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行兵之前,劉備因為諸葛亮的提醒,仍有疑慮,對此,龐統干脆把話挑明了,大笑日:“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惑主公之心。”諸葛亮向來光風霽月,乃磊磊君子,哪里有一絲這種陰暗的小人心理?這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而反觀諸葛亮,不僅向劉備推薦龐統,而且說“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稱其“大賢”。兩相比較,境界、人品、格局,高下立判矣。
“鳳雛”確有大才,絕非浪得虛名,他的“連環計”成為赤壁之戰的勝負手就是明證。然而,他不為人明察的人性暗疾,最終決定了他的命運走向,36歲陣亡落鳳坡看似偶然,卻是他必然的悲劇結局,早晚而已。由此觀之,有德無才乃庸人,有才無德乃小人,唯德才兼備方可成大事,古今中外皆如是。“鳳雛”龐統的三個暗疾,今天仍當為我們所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