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煥村
生病時,人們往往期待藥物能夠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然而,臨床中卻有部分藥物屬于“慢熱型”,它們并不能馬上見效,只有堅持服用很長一段時間,才可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中,甲氨蝶呤屬于“改善病情抗風濕藥”。小劑量口服甲氨蝶呤片作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首選藥物和聯合治療的基本藥物,一般6個月才能達到穩態血藥濃度,從而評估其療效。患者不可隨意停藥和增減藥量。
他汀類降脂藥。他汀類藥物除了能降低膽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外,長期使用也能起到穩定和縮小血管斑塊、減輕斑塊炎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等作用。他汀一般要持續使用4-6周后才達到穩定療效。
降壓藥。雖然大部分降壓藥起效較快,但降壓治療一般都強調分階段聯合用藥和逐步遞增劑量的指導原則,且調整的間隔周期較長。為了達到平穩降壓、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提高耐受性的目的,一般都要至少維持原方案治療2-4周,經醫生復診后,按血壓、心率、心律情況來調整治療,不可自行停藥或者改變方案。
抗精神病藥。抗精神病藥也是“慢性子”,如果在血藥濃度足夠高的情況下,用藥2周仍然達不到預期效果的話,才考慮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所以,一般建議,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時要定期進行血藥濃度監測。
中藥。大部分中藥起效都比較慢。所以,采用中藥調理和治療時,也需要心平氣和,按照醫生叮囑的用法和療程慢慢調理,不宜半途而廢,導致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