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惠宗
滬指回踩年線后持續反彈,創業板指更強,攻擊前期強壓區。市場重點關注的是大科技、大消費及大周期,本文簡單梳理一下這些主流行業的投資邏輯。
反映科技股走勢的華為概念指數(通達信880963)11月26日反彈,連續走出10根陽線,接近9月高點,整機廠商(如華為)供應鏈的國產替代是重要投資主線。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促進國內產業發展,政策層面會多有助力,也是經濟結構轉型的要求。
2020年是5G投資步入正軌的第一年,相對今天已累計較大漲幅的接入網標的外,超跌或累計漲幅不大的承載網、核心網等設備公司存在較大預期差。與5G密切相關的半導體淡季不淡,上游設計企業訂單大幅增長,臺積電、穩懋等晶圓代工龍頭企業產能吃緊,也帶動下游封測業績爆發。
科技行業的投資邏輯是,通訊5G先行,然后是電子爆發,最后是下游應用端,手機、新能源汽車、云服務等,技術進步支撐下游應用創新不斷,反過來也促進上游需求增長。手機、無線耳機、手表、電視、AR/VR等消費電子,ETC、胎壓檢測、車聯網等汽車電子的強勢,都是產業鏈走向成熟的標志。2020年仍值得期待。
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逐步加劇,醫藥行業長期看好邏輯不變,短期變量在政策。過去談醫藥行業,偏消費屬性,變化慢,增長持續時間長,而現在政策巨大變化導致其從慢行業轉變為快行業。
醫保局作為唯一強勢買方,無論集采還是醫保目錄,要求降價換量,中標者還能維持業績,落選者則面臨雙重困境,價格下跌且市場份額縮小。從傳出的第三輪集采規則來看,有意讓更多企業參與,N-1家中標,減少行業沖擊。對醫療器械及高端耗材,也要逐步集采,從安徽、江蘇試點推廣到京津冀地區。
食品、白酒、家電三種行業最吸引外資,全球布局,美國核心資產是科技產業,而中國擁有巨大消費市場,外資認為核心資產就是消費行業。另一層邏輯在于,外資對估值的容忍度更高,6%的風險折現率就可接受,而國內機構往往要求10%左右的折現率,這也是近期國內機構不斷賣,外資不斷買的原因。
大消費龍頭品種,高位調整10%至20%下來,就會激發買盤,業績確定性越強,越會更早買入。ROE是關鍵指標,短期看凈利潤增速,中期看凈利潤率,長期則通過分紅回購保持ROE在高位。
GDP增速不斷下臺階,新興產業增速快但總量占比低,傳統產業則總量占比高但增速低,結果就是經濟增速的正常下降。政策的適當托底是必要的,下滑過快易沖擊穩定,不利于經濟轉型升級。
近幾年政策定力增強,以微調頻調為重,少有大動作,這決定了周期性行業總體缺乏彈性,整體機會不多。需求趨緩,變量在供給,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催生的周期資源牛市難以復制。
但大周期行業卻存在局部波段性機會,周期股不適合價值投資長期持有。一是低位低估值,便宜是硬道理,未必好公司但是好價格,預期在于基建投資的經濟托底。二是行業集中度提升,這其實是經濟增速下滑,所有行業的普遍規律,具體表現在工程機械及水泥這些早周期行業,龍頭品種市場表現并不遜色大科技、大消費。
下周《低吸打板》系列課程進入最后一個單元的學習,第五單元《賣出核心技巧》。在近兩個月的學習中,我們能夠明顯感到,短線資金越來越重視題材的基本面邏輯,有持續性的,能反復活躍的題材,均有基本面支撐。比如TWS無線耳機,TPMS胎壓檢測,基本面預期是2020年產品滲透率的大幅提升,帶動相關個股業績的大幅增長,短線炒作不過是中長期走勢的短期加速。龍頭漫步者、萬通智控,對題材以及短線情緒的帶動作用相當強。
過去一個消息催化就能刺激題材炒作的玩兒法,光靠講故事,沒有基本面業績預期做支撐,必將難以為繼。市場不再相信想象力,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業績。
泛股權題材始終活躍,本質也是基本面預期的巨大變化或估值重估。并購重組及再融資新規推出后,科技股的并購會更加活躍,低估值并購資產裝入上市公司,也有利于降低當前高估值,外延式增長是科技股重點。今年的幾只科技大牛股,聞泰科技、北京君正、韋爾股份,都是這一邏輯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