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禎
“非驢非馬”語出《漢書·西域傳》下:“(龜茲王)后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外國胡人皆日:‘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非驢非馬”即從文中提煉而出。這段引文說的是:古西域國龜(qi u)茲(在今新疆庫車縣)國王數次到漢朝來朝賀。他很喜歡漢朝的衣服和制度。回國后,修了宮殿,修了巡行警戒的道路,國王出入要有人呼,見國王要有人傳,每日要撞鐘鼓,如同漢家的禮儀。外國的胡人都說:“說馬不像馬,說驢不像驢,龜茲王做的像所謂的騾子。”
“非驢非馬”由于被“外國胡人”用來比喻龜茲王學漢儀,有了不倫不類的涵義,因而也就用來指“走了樣,不倫不類,什么也不像”了。如《慈禧太后演義》:“外務部無可例援,只好把西太后游幸的禮節模糊參酌,定了一個非驢非馬的禮節。”此中的“非驢非馬”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