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蔣亦豐
當前,隨著媒體融合趨勢的不斷加劇,傳統期刊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無論在傳播渠道、受眾黏性還是品牌運營等方面,傳統期刊都受到了極大沖擊,直接導致了發行量的下滑和社會影響力的衰減。
事實上,從人們的閱讀習慣來看,傳統期刊遠未到被“丟棄”的境地。最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三成的人買過電子書,70%以上的人喜歡閱讀紙質圖書和期刊,傳統期刊的媒介功能和閱讀效應猶在。
在守正中破題,或許是傳統期刊在媒體融合中尋求突圍的一個新命題。筆者所在的《中學生天地》雜志是目前全國發行量最大的中學生期刊之一。近年來,雜志從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出發,在一些欄目試水IP化運營,提升了期刊的傳播力、服務力和影響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所謂IP,其實就是“知識財產”,是文化積累到一定量級后所輸出的精華。因此,期刊的IP化運營非一朝一夕之功,無信手拈來之便,須具備相應的前提條件,厚積而薄發。
《中學生天地》創辦于1985年,以打造“當代中國中學生青春讀本”為目標,貼合青年學生的閱讀需求,是一代代浙江中學生耳熟能詳的刊物。創刊30多年來成績斐然,獲得過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是浙江省唯一獲獎的期刊。應該說,這是一本上級部門滿意、學校放心、學生歡迎的讀本,為IP化的運營奠定了良好而又廣泛的讀者基礎。
《中學生天地》面向的是中學生群體,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對現實充滿熱情,但又面臨“成長的煩惱”。對將來充滿期待,但又心存未知的迷茫。盡管中學生可以從網上獲取豐富的信息,但在辨析、處理這些信息上缺乏足夠的經驗,甚至會被一些錯誤的信息所誤導。因此,及時、權威、有效的信息對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
《中學生天地》的主管單位是浙江教育報刊總社,為浙江省教育廳的直屬單位。該單位秉承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服務的宗旨,與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工作者血脈相通,為學生提供健康高雅優秀的精神文化產品,對產品的意識形態、權威立場、專業質量等方面把控較好。
傳統品牌、讀者特性、專業領域方面的優勢,讓《中學生天地》的IP化運營成為了可能。然而,IP化運營不能用“撒胡椒面”的方式全面出擊,更適合在某個點上精準發力。“職場故事”作為一個運營了十多年的品牌欄目,開始進入雜志社的視野。
“職場故事”欄目誕生于2008年,由從事不同職業的大學畢業生、職場精英、企業負責人等撰寫個人的職業生涯經歷,占4個頁碼,字數2500左右。因為緊扣了“就業”這個學生十分關心的話題,閱讀率居高不下。據雜志的一項調查顯示,“職場故事”常年位列最受學生歡迎欄目的前三甲。
2014年,浙江省啟動新高考改革,學生在7門科目中選3門參加高考的選考,這意味著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就需要規劃好個人的職業方向,選擇相對應的選考科目。于是,職業生涯規劃成為每個高中生的剛性需求。
“職場故事”原有的呈現方式開始讓學生感到“不過癮”,故事畢竟只是個人的經歷和感悟,更多地是向學生傳遞人生的正能量,一些學生稱之為“雞湯文”。而在剛性需求面前,職業方向、就業狀況、就業途徑、對應大學、報考科目等具體的問題,讀者都渴望得到答案。
“人生規劃局”應運而生。該欄目在“職場故事”的基礎上,增加了2個頁碼,用于解答學生在高考、升學、就業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
以2018年第11期為例,欄目邀請到了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藥品設計研發師陳麗娜。陳麗娜以“我不是藥神,但我創造藥”為題,講述了個人求學、擇業、成長的經歷。緊跟著,針對學生提出的如藥學類專業主要學習哪些課程,畢業后一般都會從事哪些工作,中學階段該作哪些準備等問題,陳麗娜和浙江工業大學藥學院副教授王文喜一一給出解答。
當時正值電影《我不是藥神》播出不久,學生通過“人生規劃局”對藥學類專業有了較為完整的認知,閱讀體驗良好。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總體來看,“職場故事”升級為“人生規劃局”后,欄目從扁平化向立體化轉型,從提高傳播力向提升服務力延伸。欄目“立”起來了。
“人生規劃局”每月刊出一期,難以覆蓋“三百六十行”,從讀者的反饋來看,中學生更希望與人生規劃局的“導師”進行面對面交流。欄目抓住“跳出紙張,走進校園”的契機,策劃了“新青年·真人圖書館”公益性項目,為學生提供別具一格的職業生涯規劃課。
“真人圖書館”的概念起源于丹麥,是讓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生經歷的人坐下來面對面交談。應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迫切需求,“新青年·真人圖書館”吸納各行業的職場精英及各專業的優秀大學生,推出“職場真人書進校園”系列公益活動,中學生可以免費“借閱”,及時獲取有關專業、行業、職業的新鮮資訊。
在供給端,通過刊物、網站、微信公眾號、企業合作等各種渠道,發布“真人書”征集信息,持續招募志愿者,不斷擴充“館藏書目”。在需求端,雜志社與校方經過共同協商,確定活動的時間、地點等各項事宜,并由校方從雜志社提供的“館藏書目”中選擇510本,作為活動當天供學生“閱讀”的“真人書”。
以首站在杭州學軍中學舉辦的活動為例,共征集到14位從事不同職業的職場人士,涉及金融、法律、醫學、建筑、航空等多個領域,以及10個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共24名志愿者,開設了12個“真人書借閱”專場,通過“你眼中的我”與“我眼中的我”兩大內容,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專業學習和職場經驗。
“真人圖書館”啟動第一年,就與8所中學合作,覆蓋超過了7000名學生。總體來看,幾乎場場“爆滿”,學生與專家們的互動非常活躍,有的學校甚至要求“加場”。近幾年,浙江教育行政部門清理“進校園活動”的力度非常大,在此背景下,學校愿意把僅有的幾個“進校園”名額主動讓給“真人圖書館”,可見對活動的滿意度之高。
除了寒暑假,“真人圖書館”每月走進一所學校,按照雜志社目前的人力資源,已是滿負荷運作。即便如此,能夠服務到的學生仍是有限,每個來到現場的學生也難以獲得充分的交流機會。
因此,雜志社有意識地精選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優質內容,經編輯包裝后,通過銳角網、本刊微信號等網絡媒介進行在線發布,吸引用戶并增強用戶黏著度。同時,將每次活動的過程、對話內容記錄下來,經整理后建檔保存,有一定量的積累后,從中擇優編輯成文,結集出版發行。
目前,《人生規劃局:關于職業的N種可能》已籌劃出版,該書收錄了近60個學生關注的職業,以圖文表等形式進行全方位的介紹。在編輯上也是充分彰顯“人生規劃”的特色,比如搜索頁碼,學生可以從“我愛語文課”中搜索到和語文關聯度較高的幾類職業等。
從一個欄目、一個項目再到一本書,期刊欄目的IP化運營初見成效,概括地說,就是讀者更愛看了,互動更有效了,服務更貼近了,影響更廣泛了。在此基礎上,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雜志社也進行了一些思考。
對于期刊內部,“職場故事”是此次IP化運營的試驗田,但參與的人不局限于該欄目的編輯,而是可以說動用了整個編輯部的力量,所有人都得到了“練兵”的機會。《中學生天地》還有其他優質的品牌欄目,既能為“人生規劃局”“真人圖書館”提供彈藥,也為各自的IP化運營找到了樣本,比如之后的“思想實驗室”“刀爸有話說”等欄目都進行了類似的嘗試。
對于期刊外部,“真人圖書館”專家庫收錄了60名職場人士,其中有企業老總、職場精英、高校教授等,這些優質的社會資源提供了無償的公益服務,并沒有獲得任何的物質報酬,長期合作必須提升他們的價值感和獲得感。雜志社希望通過收錄“人生規劃局”的署名文章,記錄“真人圖書館”的專家觀點,尋找為這些專家著書立作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影響力和所在行業的社會知曉度。
除了文字閱讀和活動現場,IP化運營可以嘗試更多傳播手段。比如對“真人圖書館”進行直播,實現線上線下的實時互動。把生涯規劃課做成“慕課”,投放到相關的教育類視頻平臺,讓更多師生點擊觀看。
期刊欄目IP化運營試水成功,一個重要原因,是契合了當前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剛需”。而類似的“剛需”,在學校、學生當中也還存在。比如初高中的選修課,不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資源不足,期刊社的專家資源庫是否能為他們提供支持?又如學校舉辦的學生研學活動,多是定位在一些地方景點,能否組織他們走進企業、走進高校等?
總之,以欄目的IP化運營為核,以“滾雪球”的方式不斷拓展期刊資源,傳統期刊在媒體激烈競爭的當下,或能開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