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虹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基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性,中華民族音樂的色彩也十分豐富,并且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著自身獨有的特點,是其他文化形式無法替代的。這些音樂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以及群眾性,原因是:這些音樂文化是從先輩們勞作中發展總結而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其能夠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實情況,從而表達人們的真情實感。陜西民間音樂蘊含了相當豐富的人們的情感因素,音樂體系也離不開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深入研究討論陜西文化的主要背景資料。因此,傳承陜西民間音樂不僅對陜西地區各民族音樂的發展,更是對中華民族音樂的發展,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結合陜西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人們更要把握好時代的發展契機,為陜西民間音樂創造和增添多樣性的發展條件,使其能夠更好地體現陜西人民的精神特征。
首先,促進和維護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很多少數民族的音樂中包含了特有的語言文字,但是由于漢化程度的加強,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已經出現了消失的趨勢,但是通過音樂形式卻能夠將文字發音正確的傳承下去,傳承陜西民間音樂能夠有效地保留當地民族的語言文字。
其次,能夠保護地域文化的主要內容,由于自然環境以及社會人文環境的差異,衍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從而生成了民族色彩濃厚的民間音樂,人們通過山歌來表達內心的真實情境[1]。各個地域的山歌名稱也是不同的,陜北地區稱為信天游等,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進行傳承研究,能夠帶動地方文化的發展,彰顯地方區域特色,強化文化素養,實現區域性的良好發展。
根據陜西民間音樂的地域性及藝術特點,可以將陜西民間音樂分為陜北民歌、陜南民歌與關中民歌等,由于民歌分布的區域差異性,音樂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第一,如陜北民歌,陜北民間音樂主要是民歌占大部分,民歌種類豐富,按演唱內容、形式和體裁大致分為號子、信天游和小調。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民歌藝人數量也非常多。陜北地區是抗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有著一定的革命文化底蘊,因此陜北民歌的文化背景中有激勵革命、鼓舞士氣的元素[2]。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風格粗狂灑脫、率直真誠、熱情大方等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陜北民歌。陜北民歌不僅在陜西地區傳承,甚至在全中國都被人們傳唱,可見其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很多陜北民間藝術家的名號響徹國內外,由于這些藝術家們的傳承,陜北民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大大加強。比如在20世紀中期,陜北民歌根據黨的號召為主體,以革命背景為鋪墊,創作了很多與革命相關的經典曲目,包括《東方紅》、《保衛黃河》等,再結合陜北民歌朗朗上口的特性,被越來越多的人傳唱,這些歌曲創作和發展為陜西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第二,又如陜南民歌,是陜西南部秦巴山區的一大傳統民俗,以漢中民歌和安康民歌為代表。相對與陜北民歌來說,陜南民歌的影響力較小,傳承的范圍不夠廣泛,但是種類也是非常多樣的,陜南民歌因受到極大的地域性約束,其音樂背景鮮為人知,同時被傳承的幾率也十分小。但是陜南民歌的素材比較多樣化,比如說很多較為流行的山歌小調中融合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其主要傳承是樂觀向上的生活理念[3]。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陜南民歌中包含最多的是戲曲元素,近幾年來,已經被劃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之中,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效益。第三,再如關中名歌,關中民歌中樂器元素占據的地位十分明顯,同樣也包含了很多戲曲效果。影響最大的是小調,關中民歌受農業因素影響較大,很多歌曲的都是勞動人民在田間勞作時為了提高勞作的趣味性即興而作的,但是由于當地勞動人民受秦腔因素影響較為深刻,人民在創作歌曲時融合了很多秦腔元素,秦腔是關中民歌中的關鍵性內容,也是我國戲曲文化中的主要組成元素。對比其他戲曲形式而言,秦腔中所應用到的樂器類型多樣,比如鑼、鼓、絲等,并且關中地區人民性格豪放,秦腔的腔調嘹亮豪邁,將二者結合在一起,能夠充分體現出音樂的地域性特征。
陜西民間音樂的體裁分布特征:在陜北地區,存在著大量民歌,并且小調的數量也相對較多,但是戲曲的數量卻是比較少的、山歌的數量也不多。在關中地區就不一樣了,其民歌數量不多、民歌的體裁也不夠多樣化,然而其小調的數量卻是非常多的,山歌類型也比較單調。但是在陜南地區,其民歌的數量雖然無法與陜北地區相比,卻比關中地區多,同樣山歌與小調的數量,雖然無法與關中地區相比,但是與陜北地區相比較來說是多的。陜西民間音樂的主要傳承地區是綏德,綏德作為革命文化的起源地,不僅民歌數量多,并且民歌體裁也多樣化,曲調優美流暢。綏德民間音樂文化相對其他地區來說也是非常多的,該地區經常舉辦民間歌曲比賽,不僅能夠發掘更多的民間藝人,還能推動民間音樂文化向更好地方向發展。在陜南地區,音樂傳承的核心地區是紫陽,紫陽的民間藝人能夠更好地將山歌與小調結合到歌曲當中,隨著此種形式的發展,紫陽地區慢慢轉變為陜南地區的主要民歌匯聚區。
陜西民間音樂文化要想實現良好的傳承,首先應對民間文化加大宣傳力度,根據陜西獨特的文化以及個性的地域特色,利用各種各樣的宣傳手段,開發陜西地區的旅游資源,保證陜西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能夠實現良好的融合[4]。對陜西民間音樂文化的個性魅力做出正確的分析與研究,這樣不僅能夠將陜西民間音樂實現良好的宣傳,還能為陜西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因此強化相關人員的傳承與保護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人才資源是民間音樂實現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陜西民間音樂要想高效、順利地傳承下去,不斷地培養專業性人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陜西民間音樂的保護傳承相關管理部門需要與當地高等音樂院校達成一致意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利用高校專業性資源培養相應的音樂人才,為陜西民間音樂的傳承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一定的背景支持,進而推動民間音樂的傳承工作更加順利穩定地進行。
在擴展對民間音樂的傳承經濟投資范圍前提下,提高傳承人員的經濟收益,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相關人員進行傳承工作的積極性,使他們意識到傳承陜西民間音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確保民間音樂的傳承工作能夠持續性進行。
陜西民間音樂,是先輩們留給我們后代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要想實現陜西民間音樂的良好傳承與發展,首先要加強相關人員的保護意識,將文化傳承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陜西民間音樂的傳承工作不是個人能夠完成的,它需要整個地區人們的配合,將陜西民間音樂傳承下去,不只是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的事情,更是全體人民的責任和義務。相關人員如果能夠為陜西民間音樂的傳承,打下深厚的群眾基石,提供大量的人才背景環境,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陜西民間音樂必然能夠充分地展現其獨特的魅力,使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陜西民間音樂,陜西民間音樂也必定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持續發展,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