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超
(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鄉總校,河北 秦皇島 066500)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信息化等讓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成績。但在作文教學中筆者陷入苦惱,學生們的作文空洞、沒有新意,一遇作文就如臨大敵,難道一堂堂的作文指導都白費了,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嗎?筆者相信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獲,付出一定會有回報。筆者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教學實踐,總結出有效作文教學的五個步驟:
經過調查,發現三四年級學生作文的主要毛病是內容空洞、言之無物。原因何在呢?一是學生不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不懂得如何汲取生活素材,因而覺得沒有東西可寫;二是缺乏語言的積累,詞匯十分匱乏。大綱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主動把握時機獲取材料,并將深入生活、關注生活化為自己自覺的行為。
我們知道,人是不能孤立生存的,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對人的觀察,不能局限于只觀察特定的對象,而應將觀察放寬到周圍環境。
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人物時,常常強調要學生先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特別是人物的外貌來觀察,比如人物的長相體態、衣著打扮等。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還要注意觀察與我們確定的主要對象相關的一切人和事,而且還要包括其心理活動的解釋。我們觀察的目的,不僅僅是描寫人的外部動作和行為,還要了解人的心理活動,即從外表出發來探尋心理的意義。從人的行為表現,就可以了解他的心理活動,在表達的時候,首先記錄下行為表現,然后,對其作出解釋。“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是如此。
在觀察景物的時候,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以下幾方面:一要確定觀察點,注意觀察的先后順序,注意觀察中方位的轉換,抓住景物的特征。正所謂“靜觀默察,爛熟于心”。二要引導學生注意一天當中的時間變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不同,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要看其形,聞其聲,觀其景。三要引導學生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引導學生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鄉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
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項感知活動,是一個有直接感覺、思維記憶的復雜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與體驗有機結合。所謂體驗,就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親身經歷。著名作家岡察洛夫說過:“我只能寫我體驗過的東西,我思考過和感覺過的東西,我愛過的東西,我清楚地看見過和知道的東西。總而言之,我寫我自己的生活和與之在一起的東西。”體驗對于觀察有直接的影響,體驗可幫助進一步觀察,觀察可幫助豐富體驗,二者相輔相成。因此,要將觀察和體驗有機結合。二者如何有機結合呢?第一,觀察時把自己擺進去;第二,體驗時深入觀察。在寫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力求準確地描述自己觀察體驗的具體過程,但并不是事無巨細都寫下。可以直接記敘體驗過程,也可將觀察與體驗結合起來寫,還可以在寫景描情的字里行間滲透自己的體驗,有時可借景抒情把自己的體驗傳達給讀者。觀察是復雜的活動,不能單用眼睛,要耳、口、手、腦并用,在觀察的同時與體驗相結合,養成分析事物的好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
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呂叔湘曾經說過:“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閱讀。”可見,通過課外閱讀,可以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尊重世界各國多元文化,吸取人類優秀的營養。教師應介紹學生閱讀較好的文學作品,并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的作用,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到圖書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閱讀;學會上網查閱資料,快速瀏覽文章。如此從課外閱讀中吸取營養,吸收信息,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作好筆記的習慣,做到“讀書動筆墨,動筆墨讀書”,作文時便能水到渠成了。
作文教學的思維引導、情感激發本來就脫離不了生活,且只有寄托于生活這一美麗豐富的“載體”才能有血有肉有靈性地進行;只有強化語言積累、放飛個性,才能超越思維情感,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只有改變傳統的作文評價方式,才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的興趣。惟有如此,作文教學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