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琨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電化教育管理站,江西 南昌 330100)
小學學生的內部語言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已能在頭腦中進行寫作的構思,知識經驗也豐富起來了,也掌握了一定量的詞匯,思維的抽象邏輯性有了較大的發展,對事物具有了較好的概括力。此外,書寫的技能也逐漸熟練,他們能夠做到一邊思考、一邊書寫了。這些,為中、高年級寫作訓練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階段,我們指導學生從寫片段到命題作文,從寫段到寫篇,從寫得具體通順到寫得有中心有條理,使兒童的書面語言得到長足的發展。
作文教學應該以人為本,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發展,但是,以往的寫作教學巾,寫作教學是為考試服務的,寫作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考試中獲得高分。寫作教學主要就是圍繞著考試的指揮棒轉,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寫作教學陷入到應試教育的泥土之中。學生、教師、家長、社會都以考試的分數來衡量寫作教學,作文得不了高分,寫作教學就得不到認可。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把寫作僅僅當做應試的工具,最終導致學生片面發展,學生成了考試的機器。
在以往的教學中,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寫作只能在課堂上進行,課本才是習作的源泉,忽視了生活是這一創作的重要源泉。由于學生缺乏適當的、可供參考的生活情境,作文教學注重那些形式化的東西,輕視學生活生生的經驗,不以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來引導作文學習,其結果是,導致學生處在一個固定的套路里轉圈,難以提高寫作水平。
以往的小學作文教學,一般是以寫作知識為綱,見文不見人,比較注重常見文體的學習,關注的是作文技能,如立意是否正確新穎、構思是否精巧、語言是否生動、重點是否突出、條理是否清楚、能否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等作文技能的掌握,卻忽視了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與激發。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寫出的作文,文體規范,但是,語言蒼白無力,毫無情趣。不但寫出的作文缺乏情感投入,寫作的過程中,也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分享。
第一,舉例。用事實說話是寫具體的最好方法,因為事實是勝于雄辯的。寫人類的,重點不是給急于給他下結論,而是要寫出這個人的語言,動作,思考過程,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記事類,就要從事情的發展變化、相互聯系層面考慮,抓住典型的事例,寫出相關的場面,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狀物類的,就要從物體的大小、厚薄、高矮、輕重、色彩和氣味等方面入手,讓人好像可以看得見,聞得到,摸得著。
第二,描寫。敘述和描寫是記敘的主要方法。受小學生認識水平、表達水平的限制和思維惰性的影響,他們在思考時,習慣于籠統的、概括的敘述,就是能描寫也不能夠做到細致生動,缺乏個性。而把文章寫具體的秘決,主要是運用描寫的手法。要通過人物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等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在描寫時能抓住事物特點,繪聲繪色地加以描述的能力,使事物在他們筆下得到具體的展現。
高年級學生的概括已達到初步的抽象概括水平,能對事物的本質特征或屬性進行抽象概括。所以,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要采取種種方式,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感性材料出發,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提煉作文的中心思想。
例如,一位教師在指導作文《記寒假中的一件事》時,這樣點撥、指導學生。
師:你準備寫春節前在農村幫助奶奶蒸饅頭的事,你能告訴大家為什么寫這件事嗎?
生:我覺得那次蒸饅頭特別有意思,那場面真熱鬧。
師:你為什么會覺得特別有意思?你有沒有想一想,現在農民為什么有可能一下子蒸那么多饅頭?偏僻的農村如今怎么會這么熱鬧?
在小學生已經基本學會或基本掌握口語的基礎上,要讓小學生學會用筆來說話,實現口頭到筆頭的跨越,把寫作變成一種由內到外的自由傾吐,使小學生對于寫話有興趣,樂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毫無拘束地寫下來,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在事情的表面現象上,教師循循善誘,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事情所蘊含的意義,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從而發展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學作文是小學生運用書面語言的綜合練習,是衡量其語言綜合素養的重要標志。小學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反映客觀現實,表達真情實感以培養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是學生作為主體能動地認識世界,并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的練習活動,通過采用校本課程下小學作文課堂教學的創新,為小學作文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