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福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嶺背鎮禾溪埠小學,江西 于都 342300)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當下,小學數學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試著探究更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 在開展教學中應有意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合理利用錯誤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創新精神,使課堂學習效果得到提升。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運用錯誤資源進行教學。
在傳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直接單向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在課堂中發現的錯誤資源,大多數情況下老師都是將所出現的錯誤直接進行集中講解,并將自己對錯誤解決的正確方法直接教授給學生,要求學生用老師所教的方法解決類似問題。雖然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們在今后遇到相似錯誤題型時能夠迅速采取措施改正錯誤,但對于學生們思維的引導和啟發卻被老師忽略了,老師僅僅是教會了學生們用類似方法解決了類似的錯誤題型,學生并沒有經歷系統的分析與思考過程, 沒有形成思維批判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利用好錯誤資源,讓學生們組成互助小組真正融入到分析錯誤和找到解決辦法的過程中去。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們講解“除法運算中商不變”這一性質,通常會用“30÷7=?”的這個數學問題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首先教師要求學生說出這一數學運算式子中的被除數、除數分別是什么?并且教師可以更進一步設置問題,如果將被除數與除數同時擴大10倍,余數是否相同?學生們在計算30÷7的時候很容易就得知余數為2,教師應該適時對學生進行啟發,但不告訴學生擴大后的算式余數是否正確,而是讓學生在思考中自己識別答案的真偽,學生們有的會通過300÷70=4…20,70×4+2=282而發現結果錯誤。學生們在探索答案真偽的過程中學會了在小組成員 相互幫助下開展數學問題研究與學習,學生之間就可以相互督促、共同進步,創造更優良的學習氛圍。
性格活潑好動的小學生在學習課堂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以不斷創設豐富的活動使學生能夠長時間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教師們利用錯誤資源進行教學創新時,不但要認真研究如何引用錯誤資源,還要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把錯誤資源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們與教師共同參與到課堂教學環境的設計中去。在老師的鼓勵下, 學生們往往也非常樂于配合教師,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互動活動,在老師所設計的數學知識相關矛盾中尋找矛盾的解決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構建數學知識學習環境,更好地實現激活學生的思維。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們講解“能夠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設置思維陷阱的方式來帶領學生發現錯誤資源,一般來說,能夠被2和5整除的數字的個位數都是它們的倍數的性質,由于思維慣性,在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時,教師就問學生“是不是能夠被3整除的數特征是個位數都是三的倍數呢?”,這時大部分學生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緊接著教師就可以對該錯誤進行延伸教學,并讓學生們自己舉例驗證他們猜想的正確性,很快學生們就會發現很多個位數為3倍數的數都無法被3整除,在學生們的認知發生沖突后,教師更進一步地要求學生深入思考能夠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讓學生們在以后的學習中也要注意避免掉入思維慣性陷阱中。
對于才剛剛進入學校進行正式的數學知識學習的小學生來說,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定要將自身榜樣力量充分發揮,在對學生們進行指導和教學時運用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教師不但要把各種數學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們創新思維,讓學生們從小就具有創新性的思維,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利用好錯誤資源,從多個角度來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師的思維啟發誘導下, 學生們也就會養成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找多方位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綜合素養。
例如,教師在講解如何進行化簡比操作時,學生們進行化簡的過程中可能會采取不同的化簡方式,由于擔心自己的化簡過程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不同,有的學生可能沒有了將自己的化簡過程堅持下去的信心,但這種是一種并不正確的心態,教師應當鼓勵與鞭策學生,讓學生意識到思維創新的重要性,在解題過程當中讓學生們學會求同存異,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完成化簡比知識的解題。
總之 ,教師應當將錯誤資源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們在面對錯誤的時候敢于提出質疑,并在質疑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地探究和學習,提升自身審查錯誤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從小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