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燕都九年一貫制學校,河北 保定 074200)
小學班主任在小學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應該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政策來對學生進行培養,在保證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同時,幫助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使學生能夠成長為對社會有益的高素質人才。
我國政策要求小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可以幫助小學生在小學這一重要的成長時期培養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小學生因為年紀過小,三觀沒有成熟,感性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經常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缺乏毅力、學習困難、容易被挫折擊潰等現象。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學會自我管理,增強小學生對挫折和困難的適應能力。
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需要明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前,需要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學生主動與班主任溝通,甚至在遇到問題時能夠積極與班主任交流。班主任需要對學生有深入地了解,并針對學生的心理需求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真正的解決學生的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因為小學生的年齡尚小,小學班主任通常是班級管理的主要人物。班主任是在校期間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有很多的機會與學生進行交流,因此,班主任應該充分利用與學生接觸的一切時間,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班級管理中。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應該以“創建和諧班級”為主要內容,鼓勵學生和睦相處,引導小學生樹立民主、和諧的健康思想觀念。例如,教師可以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向學生滲透“班級就是家庭”的觀念,同時向學生說明,如果班級內部出現或要出現打架的情況,要及時進行阻攔。在避免學生發生矛盾的同時,還能夠增加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使學生之間能夠相互諒解、相互尊重,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班主任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小學生的感性思維往往大于理性思維,因此心理變化通常會有外在的表現,班主任需要格外注意。例如,有些學生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沉默現象,突然之間不跟同學交流,不參加學生之間的活動,還有些學生會出現情緒不穩定或成績下降的現象。班主任要細心觀察班級中的學生是否有什么異常的表現,一旦發現某一個學生的心理狀況可能出現了問題,要及時與其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輔導,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紓解從而愈發嚴重。
小學班主任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之前,自己需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學習,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尤其需要加強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學習,要能夠在學生尋求幫助的時候給出科學合理的意見。同時要積極主動地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探索,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將心理健康教育和課堂教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推動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穩定發展。
小學生在校的大多數時間都是用來學習的,班主任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時間,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班主任通常會擔任1-2門課程的教學,這里以數學中的《圓和周長》一課為例,數學教學雖然偏向于對理性思維的鍛煉,但是我們依舊可以在其中發現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教師在講課之前先對祖沖之的相關背景進行了解,然后在計算圓的周長時,引導學生發現圓的周長與其直徑的關系,最后引入圓周率的概念,并向學生普及祖沖之的相關知識。這時學生就會發現,自己竟然與歷史上偉大的數學家有相同的發現,可以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在我國大力推進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小學班主任教學中的重要內容。班主任應該加強自身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專業素養,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