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松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區新開學校,遼寧 盤錦 124204)
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設計,應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以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探索創新能力、終生學習能力和會數學地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為目的;以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地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教學設計的著力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制定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所要達到的要求或標準。所以,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導學、導教和導測三種功能。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設計要注重實效性,不宜過大,不能“把課程目標當成課堂教學目標”。其實,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流程、選擇教法和安排雙向活動的依據,是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的依據。清晰而具體化的目標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師在設置和陳述教學目標時,要正確體現“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堂教學目標”的層次性;目標要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避免抽象、空洞;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后會進行哪些判斷,會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會分析、解決哪些問題。而《課程標準》中的“內容與要求是單元目標”,它們都是專家制定的。我們應該將“單元目標”具體化為對課堂教學具有“導教,導學、導測評”功能的“課堂教學目標”。
其次,是教學重難點的定位與對策,要準確,方法要得當。教學重點是本節課的重要知識或技能,而教學難點則是重點內容又是學生難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識。
教學情境設計重點是問題情境的設計。一個引人入勝的數學情境設計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們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可以提高學生“數學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內容的生動、有趣并富有現實意義的特點,了解數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人類理性精神的作用,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發展。創設教學情境一般把許多數學問題分解為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生產中的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創設數學情境,把生活中的問題上升到數學問題,再以數學方法加以探究,找出規律。這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到非常親切、熟悉,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問題情境常常可以通過提出與新知識有關的實際問題、數學問題、數學故事、數學游戲、學生練習中的錯誤等來設計,在教學中設計與知識點相關的實際問題構建數學情境,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不僅使學生易于理解知識點,還能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驗教學內容的情感,使他們的數學學習變得有趣、有效。
傳統的教學只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而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表現為:教師獨霸課堂,課堂氣氛緊張、沉悶,缺乏應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教學模式,違背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課堂上多給學生留出自主學習和討論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進行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并發表各自的意見,利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數學教學過程是為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師主導下展開的“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其核心是要以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為載體組織學生的數學活動過程,體現數學教學的自然性;恰時恰點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這里是一個圖片好奇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特別是要為學生提供具體事例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機會,使學生的思維深度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建構和應用中來,達到對知識的實質性理解。一定要防止“告訴式”教學,教師包辦代、替過分干預。
首先,評測是對學生學習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也是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與組織效果的檢測,具有重要的衡量和指導作用。其次,客觀科學的評測,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意識的形成和強化,進而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目的是診斷和激勵,不是甄別。
有效的教學設計是現代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中介與橋梁,與教學改革相伴產生和發展。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過程為對象,為教學實踐提供一種策略、實施方案、或操作規程,是實施教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