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莉
(黑龍江護理高等??茖W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互聯網+”教育目前己經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也是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教育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大環境要求教師必須具有互聯網思維,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自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加強了對思政教育的關注,“互聯網+”更是豐富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職業院校創新思政網絡育人模式研究成為重要交匯點。
把網絡育人模式應用于“基礎課”教學,其核心內容就是利用網絡的豐富性、交互性、便捷性和即時性特點,為“基礎課”課堂教學和課下輔助教學服務,發揮網絡優勢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一)理論支撐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還指出,高校要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精神,通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改進話語表達方式、善用高新技術手段,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為創新思政“基礎課”內容及形式,對思政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實踐準備
創新網絡育人模式,思政課改革的核心抓手是課程內容與學情相聯系,而網絡育人模式建設的核心力量是學情下的專業思政。因此,以黑龍江護理高等??茖W校為依托,以專業思政的校本化教學為目標,深化高職高?!盎A課”專題教學,將“基礎課”教學與學生專業相融合,以本校學生為目標群體,從學生需要出發組織課程內容資料,專業思政是基礎課內容創新努力的方向。從吸引學生提升親和力的角度改善基礎課教學形式,微課、MOOC、SPOC等網絡教學手段與傳統課程融合是基礎課創新的重要形式。“基礎課”為尋求專業思政新形式,積極探索SCL式思政微課、MOOC、SPOC。
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走進我們的生活。與其他媒體相比,網絡具有明顯的豐富、生動、快捷和便利等優點已經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網絡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導向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對熱衷網絡的大學生影響不可低估,充分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己成大勢所趨。
(一)構建校園網絡思政平臺
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的媒體優勢,對網絡上即時傳遞的海量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其中有利于“基礎課”教學的良性信息,分類上傳校園網絡思政平臺供教師備課使用,教師把上課需要的內容嫁接到自己的學習通或云班課上,利用手機APP功能不僅可以直接為課堂教學服務,更有利于實現“基礎課”課堂教學的與時俱進。網絡為豐富我們的“基礎課”課堂教學,達到網絡育人目的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細化完善網絡教學素材
微課是未來網絡教育的重要形式,我們通過微課視頻的錄制,與傳統教學結合在“基礎課”課堂上應用,再通過對與傳統課程結合的微課分級,把微課細化為預習型微課,課中課型微課,復習鞏固型微課對在校學生的“基礎課”加以輔助,豐富和深化了“基礎課”課堂教學內容,使“基礎課”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而有親和力。實踐證明,在課堂上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結合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三)建設專業思政網絡資源庫
通過與專業結合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完善專業思政的網絡課程和傳統教學結合,通過教學對比與教學反饋形成經驗化成果。除細化分級的微課外,把制作的科普型微課實現SCL教學轉化。另外MOOC的專業思政SPOC化,就是把MOOC轉化為小眾化的專業思政SPOC,從而實現PASCL網絡教學新格局,推進建設專業思政網絡資源庫,讓學生在課堂上利用網絡隨時接收最新的資源信息,提升教學效果。
網絡為課前布置任務、發布信息,課后深入輔導、答疑解惑提供便利,為課下與學生進行即時交流溝通開辟自由空間。
(一)利用學習通或云班課實現課下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又具體的教學服務,發布教學資料、助學課件、電子教案等供學生瀏覽參考;收發、批改電子作業;布置課下學習任務、實踐活動;發放調查問卷反饋教學實效;發布線上考試檢測學習效果;征求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等等??朔嘶A課內容多課時少教學時間緊張的弊病,課上安排不了的任務可以通過學習通或云班課課下進行,延伸了課堂擴展了空間。教師每學期開學初設置好班課,學生通過邀請碼進入,一部手機教師就可以監控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任務完成情況,并給予及時提醒和即時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基礎課”的積極性和認真按時完成作業的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運用網絡的能力,達到網絡育人的目的。
(二)利用微信、QQ等工具或在校園網及本地信息港上建立“心理咨詢”,“師生交流”等專門的交流平臺,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進行即時互動式網上交流。這種方式非常適合教師與學生進行課下深層的思想溝通。我們采取的辦法是,任課的“基礎課”教師都會給自己的學生提供一個網上交流的聯系方式,約定在線時間,不受空間限制暢所欲言。這樣不僅有利于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比面對面交流更易于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也便于更好地解決學生思想認識中深層次的問題,實現網絡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