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華
(吉林省公主嶺市懷德鎮第一中學校,吉林 公主嶺 136121)
讓課堂變得更加的高效,一直以來都是歷史教師重點關注的教學內容,同時也是推動歷史課實現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導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歷史教師需要對具體的授課方法進行更新,積極轉變教學環境以滿足學生在各個方面的學習需求。
為保證課堂更加高效,教師需要從導入環節進行優化,搜集與歷史課相關的文化素材,并進行資源有效整合,讓學生在掌握豐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對基礎性的課程內容展開分析,從而保證學生快速的掌握課程內容,保證學生的歷史課學習更加高效。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時,則可以借助網絡等其他媒介,搜集與此時期有關的史實資料,比如說相關的文化典故,以及趣味的歷史故事,并與課程內容有效整合之后系統的呈現給學生。在此基礎上合理的進行師生互動。教師與學生就具體的歷史事件,就其中所呈現的時代背景,以及相關的文化內涵展開互動和交流,為學生高效、準確的理解歷史知識夯實一定的思維基礎。
在歷史課上,教師為保證整體教學效能的有效性,需要注重學生思維意識的強化訓練。通過情景法教學深入落實為學生思維發散提供一定的課堂環境[1]。讓學生在思維的支撐下深入、全面的掌握相關歷史內容,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內化能力,保證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比如說,教師在講“辛亥革命”時,可以借助網絡搜集辛亥革命當時的史實資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背景。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展示相關的影視劇資源,比如說《孫中山》,讓學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對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以及所蘊含的革命文化內涵加深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將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視頻滲透給學生,促使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感受辛亥革命所具有的史學魅力,同時也能夠豐富學生的歷史資源儲備,為學生高效掌握基礎知識點而提供豐富的文化儲備基礎。
在組織歷史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規范性調整[2]。讓學生不再以被動的姿態接受課程知識,而是根據學生主觀要求構建開放性的歷史課堂,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以獨立、自主以及合作的方式參與到探究活動當中,讓學生在綜合探討的過程中,有效地內化基礎歷史知識,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支撐下全面提高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效能,保證整個歷史課堂所呈現的效能更加突出。
比如說,教師在圍繞“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時,可以布置探究任務,引導學生根據歷史時間線,以及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具體呈現,在組內對不同歷史階段國家在經濟、社會等領域所發生的變化展開分析,并結合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就經濟的建設與社會的發展進行深入的探討,從而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下形成良好的生活觀,規范學生的生活品質。
在歷史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生活中存在的歷史資源素材有效的發掘出來[3]。并根據初中生的情感建設需求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活體驗的過程中對歷史學習和文化傳承形成較強的責任意識,并在此基礎上自主的參與到歷史學科的深入學習與拓展延伸等各項活動當中,從而保證學生所具有的知識體系更加全面,支撐學生高效地完成對歷史課的深入探索,實現學科素養的的全面建設。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抗日戰爭的勝利”之后,可以組織歷史知識講座,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抗戰時期的英雄故事或者經典的戰役資料,并與其他同學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或者組織學生進行烈士陵園掃墓,讓學生在實踐和感受的過程中對民族精神以及愛國思想加深理解層次,從而支撐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素養,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傳承歷史,弘揚紅色文化的責任感。
結論:依前所述,構建高效課堂是新教改發展形勢下,歷史教師需要面對的重要革新目標。作為歷史教師為保證課堂整體所呈現的教學效能更加的突出,需要側重于課堂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創新。在歷史課上,教師需要通過文化導入、情境創設、合作學習以及聯系生活等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探究能力和實踐應用素養,從而讓學生在良好學習品質的支撐下,高效地掌握歷史課文化內涵,并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