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瑜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南塘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103)
小學生的漢字認知水平有限,組詞造句能力不足,基礎語法欠缺,生活體驗單一,小學生普遍害怕“寫作文”,一是不知怎樣寫,二是沒有內容可寫,三是選擇生活素材難,四是文章沒有層次,流水賬式的記錄。如何解決這一長期存在的問題?首先要關注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應從培養興趣著手,并引導其發展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作文的傳統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精講范文之后,要求學生學習范文的特點,教師命好題提出具體要求后,讓學生去寫,或300字,或500字。學生感到壓力很大,一是范文多是名家手筆,學生很難領會并吸取其中的精華,二是規定了文章的字數,部分學生深感其難,只能擠牙膏式拼字數,最終結果是字不成句,文不成章。事實上,作為教師忽略了小學生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好奇,喜歡說,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喜歡用最真實、最直觀的不加掩飾的話語。這是引導他們進行作文的契機。在進行作文課描寫人物訓練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站在學生面前的老師——我,注意我的穿著、言行、舉止、外貌特征,然后,由學生直白表達出來,學生感到很新鮮,一下拉近了師生的距離,教師放下了師道尊嚴的架子,融入學生中,就是學生的一員,就是學生的朋友。學生的興奮點被點燃,相繼發言,說出老師的特點,有些話語還很形象,有些還用上比喻,然后我再要求寫成100~300字的短文,學生作文交上后,發現文字較以前鮮活了,也有了具體內容,每位學生寫出了他們自己心中的教師。就一景、一物、一事進行先說后寫,讓學生感受到作文的樂趣,其實就是寫自己所看、所想的真實情感,而不是憑空胡編亂寫。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特點,對于所見好奇的事、好玩的事有興趣,善于用言語和表情表達的喜好情緒,若要他們用文字敘述出來,他們的興趣就會大減,找不到適合文章要求的素材。為此,教師可抓住學生愛玩的天性加以引導,從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入手,如組織學生走出班級,跨出校門,到社區到動物園、紀念廣場去觀察,去“游玩”,然后要求學生把最有意思的事記下來,文章可長可短,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筆者在帶領學生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后,要求學生寫一篇短文,全班學生都寫出了表達緬懷先烈愛國情懷的好文章,就連平時害怕作文的幾個學生也寫出一兩個好段落。在生活中學習寫作,在經歷中記錄感悟,這比關起門來指導學生“閉門造文”效果要好得多,也能逐步培養學生喜歡作文的興趣。
小學生非常在意成功的體驗,也很在意教師的表揚和建議。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抓住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加以贊美和表揚,樹立學生的信心,讓學生相信“我能寫”“我會寫”。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機會,設立不同的標準,讓不同寫作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寫作成功的體驗,引發興奮和自豪感,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
“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創新,作文的生命。”引導學生在作文時力求別具一格,而不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寫作自由和廣闊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敢于打破常規去選材,敢于用自己個性語言表露獨特的感受和心聲。要教會和引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樣事物、同一件事件、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思索,得出的結論和看法是迥異的。
小學生的漢字認知和語法水平都有限,為此強調認字、組詞、造句的基礎知識非常重要,沒有這些基本能力,根本談不上行文的構思、結構、內容、思想性等方面。為此,基本語文知識的教學和學習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同時還應注重如下幾方面的訓練。
(一)指導學生正確閱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是獲取知識、理解知識的重要手段,指導學生多讀課文,精讀經典性范文,理解這些優秀范文的寫作特點、言語精華、思想成就等,然后進行思索與模仿,孔圣人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文章要獨立思考,去發現文章表達的思想性、文學性,提出問題,思考文章的時代性和寫作技能,小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逐步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二)教師應教會學生行文。記敘文、簡單說明文、讀后感、隨筆是小學生訓練作文的常用方式。教師應詳細介紹這些文體的差別,從文章的基本框架、行文方式甚至如何命題、如何開頭、如何展開使之具有一定的內容和思想性、如何結尾使之突出文章的主題等等,教師都要細心指導和引領,切不可隨便命題,簡單批閱了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作文達到“樂之”的狀態,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整體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小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與教學,值得同行共同努力,探求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大背景下行之有效的教法與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