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特殊教育學校,吉林 長春 130500)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改課堂高效的前提和結果,學生一旦產生了興趣,便會積極主動的投入,這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開始。因此,課程改革的今天,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想打造高效的課堂,我們就應從學生的興趣上下功夫。為此,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如實的結合學生性格、愛好等各方面特點,結合教學的實際需要,充分挖掘教學中存在的趣味因素,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的興趣去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許多,創設教學情境就是不錯的方式。例如,在教學比較數的大小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猜數字的游戲活動,引導學生開展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初步感受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教師“教”是為了“不教”,學生的“學”是為了“會學”,獨立獲取數學知識是時代對我們每個人提出的要求。在新課改環境下,應當提倡“自主探究性學習”,并將此作為提高課堂效率的突破點。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教學都是沿用傳統“注入式、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嚴重的阻礙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課程改革的今天,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努力實現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應當由單純的記憶、模仿和訓練轉變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合作創新。”打造高效的課堂,不僅需要我們教師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更需要我們教師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在積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我們還應積極的去學習課程改革指導的教學思想、教學手段,轉變以“教”為中心的舊觀念,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思想,積極的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革教學模式,如實的發揮好課程改革指導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積極的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探究式教學,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好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教學,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評價、應用所學的新知識,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知識既來源于生活,又要運用到生活中。聯系生活開展教學即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開展教學,既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保障。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善于捕捉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盡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教學《不含括號的四則運算》時,通常我們的教學都是讓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以掌握基本的運算規則,但是,這樣只會給學生增加課業負擔,讓學生不愿意看到這些數字。如果我們將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課堂,效果將會不一樣。
在教育教學中,評價歷來就是一根指揮棒,它很大程度左右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特別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個科學合理的課堂評價,是提高教學效率,使之實現高效的重中之重。傳統的評價過于看重結果,忽視了教與學過程中不同主體豐富的個性和思維;偏重結果進行診斷,容易抑制了學生特性和可持續發展潛能。因此,課程改革的今天,在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在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我們還應樹立“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思想,建立多元化的課堂教學評價方法、全面合理的考試評價制度、激勵和反思學生學習過程的學習檔案袋等多種手段,科學合理的評價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好學習的信心,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打造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能一蹴而就。教學中,我們教師應做好長期堅持的準備,并認真學習和落實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不斷的總結、探究教學途徑,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之不斷向高效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