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
(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七都鄉中心完全小學,江西 吉安 331500)
目前,我國小學美術教育中,變廢為寶教育的教學理念還不夠深入和廣泛,所以,為了能夠提高小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一定要分析變廢為寶的方法和策略。
翻開各類美術教材,不難發現處處是課改后留下的足跡,以美術教材為例,他所涵蓋的內容豐富,教學目標明確,如第四冊《花兒朵朵》它明確給出了使用色紙和廢舊材料通過剪貼撕來表現花的學習建議。第三冊《什物拼貼》《葉子片片》更是從課題直接引出了“變廢為寶”。而一些篇目雖沒有類似提示,但在教材中仍能尋找到由廢舊材料創作而成的范畫,如第一冊《拼拼搭搭》第四冊《各族朋友》等等。
曾在一節《美麗的花》的教研課上,執教者在課堂導入時向同學們展示大量美麗的圖片,突然出現一張美麗的花圃旁有一團垃圾的圖片。學生頓時覺得這張圖片的不協調,并迅速找到了罪愧禍首,這時執教者順水推舟提問:生活中有的垃圾除了丟棄還能做些什么?廢舊的易拉罐可以做筆筒……一番激烈的討論過后留給師生的仍有很多思考。而過后的課堂教學中雖沒有出現“變廢為寶”的作品,但如此精彩的課堂導入已深入人心。
以“變廢為寶”為目標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正確有效地將這項教育意義落實到每個學生,是現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只有在實際教育中,教師深入研究,善于發現,靈活滲透的教學原則,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變廢為寶”的真正樂趣及意義。
在美術創作中,樹葉是一種資源豐富,創作簡單的可利用資源。學生在收集時,往往會出現以下幾種誤區:①為了美麗摘取仍在生長的樹葉②面對滿處的樹葉,沒有目標,隨心所欲地收集,使得在創作時面對大量的樹葉無從下手,最后還是淪為垃圾。
這些誤區從根本上已經破壞了“變廢為寶”的主旨。然而真正有效發揮材料的作用,體現“變廢為寶”的意義,教師應在授課前指導學生對作品作一個簡單的構想,基本確定作品中需要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樹葉。根據作品的需要,進行有目的有選擇地收集。
和葉貼畫相比,布貼畫的收集基本來自于家庭當中的廢舊衣物,這樣,使得收集范圍小了,數量少了,但內容豐富了。而在收集時仍會出現許多誤區:
①沒有目標性,隨意讓父母剪裁些衣料,使得真正制作時發現所帶的材料不充足。
②未經剪裁,直接把廢舊衣物帶入課堂中,創作時浪費了許多時間等。
既是“變廢為寶”就是化腐朽為神奇,這需要回到材料自身的語言上來,各種布質材料蘊藏了可觀的形式之美并提供了許多可開發的潛力,這需要大量嘗試。教師在平時教學時應培養學生合理有效的選材能力,同時結合新課改所提出的要求:“引領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團結合作精神,自己組隊,集思廣益,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宏揚客家文化,首先要認識客家文化。農村小學應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小學生美術書法展覽、國畫、剪紙作品展覽,如小學生愛我家園美術作品展,贛州本地的客家文化資源豐富,贛縣客家文化城、客家風情園、客家圍屋、宋城墻和眾多的宋代古跡、客家服飾、贛南自然風光等。來自贛南農村的小學生們對于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有的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農村小學美術教學應努力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通過參觀訪問、戶外寫生、文娛活動等形式激發學生的靈感。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多嘗試參加美術比賽,如校優秀美術作品展、教育系統的美術比賽、各協會的美術大賽、各主要美術網站組織的大型活動、臺灣地區或其他客家文化聚集區組織的區域性比賽,對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增長見識及今后的人生發展都有幫助,尤其是環保為主題的作品大賽應多舉辦,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氛圍。
教師重時美術課結束前有一個收拾整理的環節,應當及時提醒學生把學具收拾好,不用的物品放到垃圾筒里,有些還可以利用的邊角材料、廢紙放到學具袋里,下次需要時還可以再利用。讓這些衣食無憂的孩子們懂得節約是一種美德,環保是一種責任,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知道一切來之不易,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又能讓孩子們懂得生存之道,學會珍惜擁有的一切。通過這樣的教育,同學們的環保意識明顯地提高了,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5]
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進行環境知識的教育很有必要,我們要讓美術教學與環保教育有機結合,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將環保教育納入到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
為鞏固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稍O立“變廢為寶”展覽廳和圖片宣傳窗。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將更好的作品創作出來。學校還應不斷地實行獎勵辦法,激勵全校學生都投入到這項課題中來。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使環保教育深入持久地展開。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舉措,我校學生的美術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環保教育更是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當然,其中的不足之處還有待于在以后的實踐中進一步改進。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課的教學中,要不斷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學學生利用廢品來進行手工美術品的創作,進而在細微之處滲透廢品利用的意識,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