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顏
(新疆阿勒泰市北屯鎮寄宿制中學,新疆 阿勒泰 836099)
怎樣才能使初中學生不把作文當成一種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種快樂的享受,美好的傾訴呢?我認為可以從下列三方面展開作文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表達真情實感,調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生活中汲取作文之源,積聚作文能量,成為"有米之巧婦"。
(一)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積累寫作素材。許多學生認為,他們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里,每天重復著兩點一線(學校與家庭)的單調生活,無從積累寫作素材。其實,學生的生活并不像他們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們的身邊,隨時都在發生著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只不過他們因心不在焉而熟視無睹,使得這些有豐富內涵的平凡小事從他們眼前悄然而逝。
因此,我經常提醒學生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建議學生多寫隨筆,記錄自己有所感觸的事情,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大至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可以是使自己高興或沮喪的一件小事,同學間一段有趣的對話,自己感興趣的一堂課,與老師的一次談心,學校開展的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外出欣賞到的一種美麗的自然景物……總之,由校內到校外,由家庭到社會,只要學生覺得有意思、有感觸的事情,就鼓勵他們隨時記下來,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不受任何形式限制,這樣以"每日一記"的形式把自己的見聞感受記錄下來,天長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內容豐富的生活札記。它真實地記錄了學生個人的成長經歷,而在隨筆記錄中,學生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還能為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場所,真實的生活體驗給學生帶來愉悅,學生在活動中既獲取知識,增長才干,又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產生寫作靈感。
我會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生動直觀的寫作材料。例如,結合學校開展的大課間活動,事先要求學生盡情參與活動,關注活動的整個場面,運用各種感覺器官感受活動的過程。回到課堂,讓學生暢談本次活動的見聞感受,再讓學生整理思緒,將活動過程具體生動地表達出來。學生便能輕松寫出富有活動氣息的文章。此外,我還努力創設條件,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會、郊游、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活動。活動前加以提示,活動后相應指導,使學生開闊視野,文思活躍,快速成文。
總之,作文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體驗生活。讓學生用眼去看、用耳去聽、用嘴去問、用腦去想,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認識能力,豐富學生的作文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態度和作文習慣。只有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才會得心應手,寫作能力才能穩步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我認為教材是作文教學的基石,以讀促寫是有效的作文指導方法。這種方法是把閱讀當作主體,以閱讀促進寫作,而不是直接教學生寫作的方法。
模仿是學習作文的最初形式,學生在仿寫中逐步掌握寫作的要領,范文的寫作技巧變為學生自己運用自如的表達技能,由此實現創作的提高。由仿到創新,使學生實現寫作知識的最直接的遷移,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由怕寫作文變為愛寫作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加強平時練筆指導。"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靠體驗去感悟,體驗憑活動來展現。活動式作文教學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
活動式作文教學需要在一定的預設情境下開展。這既是實現作文教學目標的需要,也是有效開展作文教學的必然做法。不過,我們對作文的預設并不是要抑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反,我們更要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激發作文興趣,提高寫作水平。
教師的指導是為了幫助學生活動,學生則通過活動完成作文的寫作,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松的作文,讓學生愛作文,會作文。
綜上所述,作文教學如果能在寫作源頭上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在作文指導方式上切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學生就能在不斷積累,不斷運用中提高寫作的水平,學生自然就對寫作樂此不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