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堂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王母渡鎮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113)
根據學講計劃的理論依據,學講計劃下的小組合作的實施策略,來談談自己的實踐經驗和體會。
小組劃分合理、科學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小組劃分應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合理性,二是科學性。所謂合理,指的是小組劃分應注意兼顧學生的自身情況,把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巧妙結合起來,做到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例如我們班有48名學生,將學生按平時表現、課堂表現及知識掌握情況依次分為三個檔次,如果打算6人一組進行圍坐,那么這6人中三個檔次各占2人,這樣分的8個組學習方面勢均力敵,有利于小組公平競爭,也為小組評比提供公平的尺度。在小組劃分的時候,不單單考慮到學習成績,還注意兼顧學生的學習態度、性格等因素,合理搭配,起到優帶差的作用,善于言談、外向型的學生和性格內向、不茍言笑的學生可以成為黃金搭檔,起到互補的作用,從而為小組合作活動的開展打好基礎。
學講計劃的核心精髓是:學生自主先學,那么學什么,教師設計的導學案為學生自學、合作預習提供依據。
如學習《角的初步認識》,通過導入讓學生明確角長什么樣,然后根據導學案去自主學習,我把導學案分為了三大塊:
① 摸一摸:感受一下三角尺上的角。小提示:你可以用手心觸摸尖尖的地方,再用手指從尖尖的地方順著往兩邊摸一摸。思考: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
② 畫一畫:你能畫一個角嗎? 小提示: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最后怎么對角進行標記。
③ 玩一玩:把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做成一個活動角。試著變大變小。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通過自主學習再把所遇到的疑問、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交流。這樣不僅避免了小學生對學什么犯難,也為上課的討論交流奠定基礎。
學生的課前預習,為學生上課的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交流提供了基礎,上課交流的過程是將學到了什么知識,學習的體會和心得說出來。
如上文提到的導學案上的任務,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弄明白了,摸到角尖尖的地方,感覺疼疼的,摸到兩邊滑滑的直直的,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頂點,直直的地方叫角的邊,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通過小組合作會畫角,并能說出畫角的過程。通過比較活動角明白了角的大小和兩邊的開口有關,和兩邊的長沒有關系。
在老師講新課前,如果通過交流、討論,能對導學案內容熟悉到這種地步,那么自主學習的任務就算有效地完成了,同時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下了基礎、
認識角,明確角的組成是本節課重點,而比較角的大小是難點,通過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引導學生說說頂點和邊在哪?然而,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讓他靠自己現有水平說一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PPT中,設計了“你可以這樣回答” 在畫角的時候,先畫( )個( ),再從這個點出發,畫( )條直直的( ),然后在兩條邊之間畫條( )來對角進行標記。以填空的形式出現,讓學困生有所選擇,同時也鼓勵不同的說法。通過展示自己的角,邊畫邊說,對角的認識更進一步加深。有的學生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和探究,一個個方法脫穎而出:在比較角大小的時候,有的學生把兩個角頂點相對比較,有的學生把兩個角的開口相對,產生意見不統一的矛盾,激發了學生“我要學”的興趣,這個時候通過老師引導:在比較高矮,長短的時候,我們是怎么比較呢?生會想到一端對齊,把內部矛盾成功的轉化為了合作學習的動力。在組內動手去將角的頂點和一邊對齊,觀察另外一條邊,哪條在外,哪個角就大。并自己總結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和什么沒關。這體現了學講計劃中教學方式的轉變“生進師退”、“學進教退”的理念,也正在讓學生體驗了“自學、互學、問學、‘教’學、悟學”通過合作、交流而構建知識,凸顯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交流,學生學會了如何將自己的所學講解出來,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僅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智慧、解決學生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培養了學生之間合作交往的能力,促進學生主動性的發展,由學會共同學習向將來學會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也作為一個新的課題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創新,以達到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方法。我們要正確的運用好這一方法,并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策略進行探索和研究,讓小組合作學習法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