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艷
(保定白溝新城第一中學,河北 保定 074004)
學生主要表現在小學初中銜接不當出現的適應問題。如打架斗毆、成群結隊、玩電子游戲、學習行為不端正、學習習慣差、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等,造成了學習基礎不扎實、見識少、知識面窄、思維不活躍、接受能力差等現象。
1.教師對小學初中銜接認識不足出現的問題。在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許多英語教師普遍認為學生難以管理、學習習慣差、教學進度難以把握、甚至有教材上不完整等問題,上面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指導學生學法的問題。
2.教師新舊知識聯系性差,不能形成語段或語篇。英語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并形成一定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只注重支離破碎的語言知識的傳授,不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和語段或語篇的整體性。我們應使學生形成整體概念,以達到綜合語言能力形成的目的。
3.教師對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模式理解、運用不夠。新課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以及合作學習等方式,達到任務所規定的目標,從而感受成功。
4.教師指令不明確,學生不能做出相應反應。每個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向學生交待清楚活動的目的和要求,以免造成學生的誤解而引起不必要的混亂。為了使指令明確,常常要借助手勢、面部表情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并迅速做出反應,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5.教師作業布置過于簡單化。從課堂上看,有些教師布置作業過于簡單,不是把單詞抄幾遍,就是背對話或課文,任務簡單枯燥,針對性較差。布置作業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二是為下一堂課做好鋪墊。教師不妨改變一下布置作業的方式,把背對話、課文改為朗讀并根據對話、課文寫點什么。
6.教師忽視板書的示范性。板書的作用一是歸納本節課的要點,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二是示范性。學生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有些教師總埋怨學生書寫不認真、不規范,是不是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板書呢?由于學生的書寫潦草、不規范,在考試過程中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現象是比較突出的。這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1.學校教改過程中違背“以人為本”的現象普遍存在。現象之一:以教材為本。有些教師過于重視教材,總認為教材內容就是課堂教學的內容,于是以生詞多、閱讀量大、難以完成任務為由,這種教材觀顯然是不對的。
現象之二:以教案為本。有些教師上課時過分依賴教案,嚴格按照教案的程序組織教學,極力把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教案的軌道,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按時完成教學任務。
現象之三: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些教師過于相信“失敗—努力—進步—再失敗—再努力—再進步”這一規律。他們在課堂評估和測試中喜歡難為學生,唯恐其過關,唯恐其驕傲自滿。
2.學校課堂教學方式研究不足導致教學互動性差。現在的課堂教學倡導師生共同參與,所以說我們應建立起一種互動、民主、和諧、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
3.現行測試方法的不完備使學校素質教育仍然受到應試教育影響。盡管教育部門一再重申“素質教育”,但是一些學校領導仍然過于注重學生的分數,而且以此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這極大地影響了常規教學。
4.學校教育缺少“因材施教”或“分層教學”。一些教師對學生不加區別地,千篇一律地進行教學,不考慮學生的能力差異,對所有的學生提出同樣的要求,以導致最后的兩極分化。
1.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教師要有與學生平等的民主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提供給他們更多的自主權、更多的說話和實踐的機會,這會使學生產生“安全感”,這樣學生的思維,學生的主體創造性才能得以發展。
2.創造寬廣的知識領域,是培養思維能力的載體。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教師必須在備課時下足功夫,充分挖掘、活化教材里的智力因素,拓展教材以外的知識因素,對教材做巧妙處理,不要因循守舊,就事論事,只完成課本上那些的題目。
1.學會“留白”,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有意識的“留白”可以調節課堂的氣氛,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使他們的思維向縱深發展,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教師應該科學地設計一些問題,并進行“留白”,努力促進學生去主動地參與思維,并讓他們深入思考問題。
2.運用“視聽”,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要促進學生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創造視聽結合的語境,促進學生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3.創設“活動”,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首先,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改善課堂教學結構,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來訓練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教師要根據課文語言材料的具體特點,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來訓練學生思維的創造性。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其次,教學中應經常使用頭腦風暴法。
4.提倡“發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教師必須注意隨時運用教學機智,給予機會讓學生能觸類旁通,產生知識與知識之間的正遷移,養成橫向思維的習慣;并創設情景,讓學生產生探究的學習動機,訓練思維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