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新樂幼兒園,山西 晉城 048000)
游戲是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以游戲活動的形式開展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對引導幼兒興趣的提升,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在寓教于樂中實現教學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基于游戲活動下的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策略進行研究,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基于游戲活動下的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在教學設計中應當首先從幼兒的需求角度出發,關注幼兒在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中的興趣和需求,明確不同年齡內幼兒在幼兒園教育中所需要培養和發展的能力、素養、行為習慣,并以此作為教育目標進行教學設計,結合幼兒的性格特點與興趣愛好,以整體的理念把握課堂教學計劃,確保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的開展既能充分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又能夠達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效果。基于此,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的開展應當為幼兒創設充滿趣味的游戲環境,結合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烈、喜愛新鮮事物的特征,在課堂教學上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從而以游戲氛圍入手,提高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開展幼兒園音樂啟蒙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豐富的音樂游戲教育,如塑料杯碟、筷子、小桶等工具,在音樂播放的過程中,配合音樂節奏進行擊打,讓小桶充當鼓,筷子充當鼓槌等,通過自由進行游戲,提高幼兒對節奏的感受能力,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參與興趣。又如,教師可以在音樂教育中利用幼兒的身體進行“小身體動起來”的游戲,播放與身體相關的音樂如《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ols》、《我的身體》,讓小朋友們跟隨音樂動起來,根據歌詞內容做出相應動作,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活躍課堂氛圍,在游戲中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實現音樂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幼兒園階段的小朋友活潑好動,對未知世界充滿探索的熱情和意愿,一成不變的教學環境和單一枯燥的教學內容,會讓幼兒喪失興趣,影響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的有效開展。因此,基于游戲的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的實踐與探索,應當結合幼兒的天性,在日常教學中創設豐富的游戲情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幼兒園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內容的趣味性,如利用角色扮演、過家家、表演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或利用多媒體手段,將一些幼兒喜歡的卡通元素、繪本故事、音樂動畫等融入幼兒園日常的課堂教學當中,通過這樣的形式,幼兒可以在幼兒園的學前教育教學中感受到新鮮感和趣味感,提高游戲化教學的水平。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過家家的游戲開展課堂教學,由幼兒園老師扮演警察的角色,由小朋友分別扮演迷路的“小鴨子”、“長頸鹿”或“小白兔”,教師通過詢問他們爸爸媽媽的姓名、家庭的住址、電話,帶領他們成功找到爸爸媽媽,幫助小朋友了解如何在找不到爸爸媽媽的情況下向警察叔叔尋求幫助;又如教師和小朋友可以分別扮演醫生、護士和病人的角色,給生病的小朋友打針吃藥,照顧生病的小朋友,通過這樣的游戲,鼓勵小朋友生病不要害怕,要聽醫生的話,按時打針吃藥,病就會很快康復。這樣的游戲不但可以提高幼兒的參與熱情,還有助于幫助幼兒學習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時的處理方法,可謂一舉兩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要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這就要求幼兒園課堂教學的開展,一定要充分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符合幼兒對日常生活的認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開展游戲活動,將學前教育教學與幼兒的生活進行緊密的連接,在幼兒常見的生活場景中進行游戲,激發幼兒對游戲的參與興趣,實現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中的有效落地。
例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一主題的教學中,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從幼兒日常的生活起居、吃飯穿衣、個人衛生等場景入手,利用幼兒喜歡的卡通人物“小豬佩奇”、“汪汪隊”或小熊寶寶系列繪本中諸如《收起來》、歪歪兔行為習慣動畫片《我的事情我來做》等內容,將這些人物和故事融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個教學活動主題中,結合動畫、繪本、故事、歌曲等多種形式,制作成為多媒體教學課件,通過這樣的形式引導學生從自己生活中的件件小事入手,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試著自己穿衣、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從而在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場景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幼兒園學前教育游戲化教學實踐與探索的有效開展。
基于游戲活動下的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應注重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引入豐富、優質的游戲資源,緊密貼合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的主題內容,從幼兒的需求和年齡特征入手,提高游戲化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形式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興趣與積極性,提高幼兒園學前教育教學的開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