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蕾蕾
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步伐加快,農村創業創新環境持續改善,越來越多的人才、資金、產業、技術匯聚鄉村,廣袤農村正在掀起新的創業創新熱潮。如今,在各要素的大力推動下,農村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日前舉辦的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上,一間名為“田家四姐妹直播間”的玻璃房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玻璃房內,來自山東省蓬萊市大辛店鎮田家村的田春影正用手機直播銷售蘋果。
“最初只是想幫老鄉賣蘋果,根本沒想到反響會這么好。”田春影告訴筆者,2013年她從上海返鄉探親,發現村里的蘋果滯銷,鄉親們一籌莫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田春影開始利用網絡幫助周邊的朋友推銷蘋果,越來越多的訂單讓她有了創業的念頭。2015年,在田春影的號召下,在外打工的三個妹妹決定跟著大姐一起回鄉賣蘋果,并成立了“田家四姐妹”電子商務公司。
四姐妹創業第一年就幫田家村銷售出19萬公斤蘋果,銷售額達190多萬元。如今,四姐妹從幫助果農做產品推廣銷售,逐漸拓展到教果農自己給自己代言。2018年,四姐妹助農銷售蘋果150萬公斤,加上冬棗和其他農產品銷售額達4200萬元。
返鄉創業者帶來的不僅有新模式,還有新思維。這一點在科技人員下鄉創業代表張申偉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可以說,廣袤農村已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850萬人,在鄉創業創新人員達3100萬人。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農村創業創新有力促進了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引領帶動農村建立健全現代生產經營方式、新商業模式和通達營銷網絡,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了新動能新活力。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對水產養殖業來說,更是如此。“過去靠經驗,現在靠科技。”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三保村的養殖大戶魏珍保介紹說,他養螃蟹已近20年,過去必須住在蟹塘邊上時刻監測水情變化,稍有異常就要排水和換水,給水里增氧,根本沒有整覺睡。2017年,魏珍保用上了物聯網技術后,再也不用半夜爬起來去看蟹塘,用手機就能全程監控,設定好數值后一旦觸發警報,增氧裝置會自動開啟,提心吊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在遼寧省丹東市圣野漿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廷東看來,新技術的應用也為廣大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我們采用的‘冷藏促早栽培技術,通過人為打造小環境,控制光照、溫度,提前花芽的分化。”馬廷東介紹說,合作社很早就與中國草莓協會、沈陽農業大學、遼寧省農科院、遼寧省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也基于此,合作社的基地里隨時都在更新栽培技術。
筆者了解到,圣野漿果專業合作社的草莓從每年的11月供應到次年7月,上市周期長達9個月,再加上合理調配市場供應,使得合作社的400多名社員收益得到充分放大。“草莓提早上市能讓農戶收益至少翻一番,到次年4月,隨著南方草莓基地出果逐漸減少,我們的二茬果又開始上市,南方市場基本就由我們主導,而且利潤是北方的2倍。”馬廷東說。
“這一輪返鄉入鄉創業創新的項目,多是依托當地優勢特色資源,發掘農業農村功能價值,開發小專精新特產品,發揮每個鄉村資源稟賦、人文環境、工藝技巧,以特色打開市場,培育產業,帶動效應明顯。”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介紹,返鄉入鄉人員創辦的項目小農戶參與度高、受益面廣,增加了跨界增收和獲利渠道,讓農民賣農(產品)金、掙薪金、收租金、分紅金、得財金,共同享受鄉村產業發展的果實。
據監測,返鄉入鄉創業創新項目80%的投資在200萬元以內;經營場所87%設置在縣城以下,70%具有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效果,40%帶動農戶脫貧,30%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改善。
“返鄉創業這10年,我探索了一條新路子,讓創業站得穩、立得住、干得長。”返鄉創業代表、吉林長春晟華農業科技發展集團董事長李華靚介紹,他創辦了晟華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了“定制體驗農場”,還實施“萬畝生態水稻定制體驗農場”項目,走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之路,形成了“村支部+合作社+企業+市場”的村企聯動管理模式,每坰土地提高農民收入5000多元,而這一切都源于持續改善的創業創新環境。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農”工作部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建立完善農村創業創新工作推進協調機制,實現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
曾衍德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農村創業創新為抓手,促進返鄉創業就業,推動創業創新再上新臺階。一方面,要培育主體促進就業創業。以農村創業創新“百縣千鄉萬名帶頭人”培育等培訓項目和農村創業創新大賽、農村創業創新成果展覽展示等為載體,培育一批農村創業創新人才、農村創業創新導師。另一方面,要打造載體促進就業創業。動態跟蹤1096個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基地)運營情況,加快建設一批區域特色明顯、基礎設施完備、政策措施配套、科技創新條件完善、服務能力較強的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
此外,要發展特色產業促進就業創業。支持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休閑旅游、電子商務等優勢產業,鼓勵發展特色農業、傳統民俗民族工藝、鄉村特色制造等鄉村特色產業。積極推廣農業內部融合、產業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等多種融合模式,堅持不懈推動農村創業創新向更高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