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昔
十年前,河南大學王蘊智教授給時任河南省委主要領導寫信,倡議建設一個以漢字為主題的博物館。經過多方共同努力,2009年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終于建成并開館。該館作為我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填補了我國語言文字類博物館建設的空白,對我國文字、文化、文明的傳承、保護、研究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文字博物館位于“甲骨文的故鄉”河南省安陽市,是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目前國內唯一的以漢字為主題的博物館,是中華漢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國文字博物館基本陳列以世界文字為背景,以漢字為主干,以少數民族文字為重要組成部分,薈萃歷代中國文字樣本精華。展覽以翔實的資料、嚴謹的布局、科學的方法和現代化的展示手段為觀眾講解中國文字的構形特征和演化歷程,充分展示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字、燦爛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同時反映華夏文明與中國語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學術性雙重功能。
據了解,中國文字博物館分兩期建設,已于2009年11月16日建成開館的一期工程占地81畝,建筑面積22700平方米,包括主體館、字坊、廣場等。已開工建設的續建工程占地175畝,建筑面積68300平方米,包括文字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和文字文化演繹體驗中心等。續建工程完成后,中國文字博物館將成為功能完善、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知識型、信息型博物館,成為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和國際性文化交流的平臺。
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標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文化自信是國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基因,漢字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支撐中華文化永續發展的不竭源泉。敬惜漢字,激活漢字承載的深厚文化內涵,讓漢字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永葆漢字文化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為了守望漢字文化,傳播華夏文明,中國文字博物館和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中國印學博物館、方正字庫等十多家單位和科研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守望漢字”聯盟。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十周年慶典活動期間,推出了“回首·展望——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十周年圖片展”和“中國字·世界情”古文字書法展,對長期以來為中國漢字文化作出特殊貢獻的漢字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書法家、漢字文化傳播新聞媒體工作者頒發了“漢字文化傳播獎”。
“展望未來,文字博物館將繼續以傳承弘揚漢字文化為己任,助力國家‘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戰略,向世界講好中國文字的故事、講好中國文化的故事,把習近平總書記致紀念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座談會賀信的要求落到實處。”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副書記、副館長李寬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