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當我們在閱讀一本書時,會因書中的情節起伏跌宕或悲傷、或痛苦、或愉快,這也是不同的書隱藏的魅力所在。不同的書所蘊藏的情感體驗是不同的,這種體驗可能讓讀者從中找尋到自身的影子,滿足自身的欲望需求,也可能顛覆讀者的情感世界,給讀者帶來另一種思考,這就看作者在書中所表達的內容了。我喜歡把書比作是橋梁,一座溝通作者和讀者世界的橋梁,讀者通過這座橋梁來揣摩作者所營造的虛幻世界,在其中經歷人生。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故事的主人公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阿里的兒子哈桑有著深厚的友誼,在一次風箏大賽中,哈桑為了阿米爾的戰利品而遭受到了悲慘不堪的遭遇,阿米爾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卻因為害怕并沒有挺身而出。事發之后,忍受著超越年齡的痛苦和悲傷的哈桑當作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依舊對阿米爾忠心耿耿,但阿米爾卻忍受不了日復一日看到哈桑時產生的強烈良心譴責,便設計陷害哈桑,最終將哈桑和父親阿里趕出家門。在讀過這段文字后,我嘗試置換處境,假如經歷書中的情節,我會怎么做?我會怎么想?換作是我,哈桑的命運會有所不同嗎?這絕對是需要莫大的勇氣,只有擯棄所有的虛榮與尊嚴,才會給出一個真實的答案吧。一個優秀的新聞作品也如同讀書一樣,必須要在采訪對象中尋找讓自己所共情共鳴的點,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是有靈氣的。
讀書,可以感知作者的心路與立意,對深刻理解采訪對象的“經歷”很有幫助,了解深刻了,才能尋找到發自內心的共鳴點,也才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