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宏 吳一波
醫學科普類圖書是大眾讀者獲取醫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專業書籍晦澀難懂,無法普及。而科普書籍將這些復雜的知識簡單化,編寫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插圖,滿足了大眾獲取醫學知識的需求。同時,醫學科普書籍還擔負著去偽存真、消滅謠言、傳播正確知識的重任。據統計,2018年互聯網平臺熱銷醫學科普書215 種。其中,國外引進16 種,國內原創199 種。在國內原創作品中,癌癥、食療、醫藥、心理健康這四個方面的關注度較高,并且相關書籍比較多,分別為26 種、8 種、12 種、5 種。其他類別醫學科普書有148 種。2019年互聯網平臺熱銷醫學科普書160 種。其中,國外引進20 種,國內原創140 種。在國內原創作品中,癌癥、食療、醫藥、心理健康這四類分別有8 種、5 種、10 種、9 種。其他類別醫學科普書有108 種。不難看出,2019年出版的醫學科普書的數量有所下降。人們對于癌癥的研究熱情似乎有所下降,但對于心理健康的關心程度日益增長。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重視是大勢所趨,體現了國民對精神世界的關注,可以說是一件好事。我們不妨按照以上四個主要方面來看一看2018—2019年出版的醫學科普書籍。
人類的抗癌道路可謂漫長而艱辛,自1761年癌癥被確認為一種特殊的疾病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癌癥的研究和對抗。臨床醫學、臨床病理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等各個相關領域致力于從臨床癥狀、組織病理、遺傳因素等多個層面探索癌癥的病因、影響因素、治療方法、預防措施……然而,我們目前所掌握的還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癌癥患者還無法被治愈,一旦確診,就相當于給一個鮮活的生命判了“死刑”。正是因為如此,在過去的200 多年里,癌癥領域吸引了大批科研人員潛心研究。
與此同時,大眾對癌癥的關注度也是逐年上升的,各種講座、文章層出不窮,但質量卻參差不齊。片面的描述和過分的解讀極易誤導讀者,讓讀者認為癌癥就是絕癥,絕癥就等于死亡,而這種觀念顯然是不對的。在這種情況下,大眾的知識盲區和對癌癥的恐懼成了不法分子圈錢逐利的突破口,不僅讓群眾花了很多冤枉錢,甚至讓許多身處困境的癌癥患者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當前大眾對癌癥的態度也帶來了此類科普書創作和出版的契機。
在2018年出版的科普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葉森的《談癌不色變》代表專業人士為科學發聲,提供了正確的、易懂的癌癥相關知識。這本書提到的“自然療法”“印象自然療法”值得借鑒,并鼓勵患者,重拾對生命的期望。此書收錄了我國十大高發癌癥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知識,力求向讀者傳遞科學、真實的癌癥知識,以及不懼癌癥的積極態度。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可操作性非常強,并且詳細闡述了很多真實案例,仔細閱讀后,讀者很容易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案。但是,這本書傾向于預防癌癥和癌癥的輔助治療,已患癌癥的人還是應該以醫生的建議為主,積極進行治療。此外,李忠主編的《癌癥病人應該這么吃》,李治中(菠蘿)主編的《深呼吸:菠蘿解密肺癌》,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癌癥的消亡》也為廣大群眾提供了正確的、權威的防癌、抗癌的知識。

圖1 《談癌不色變》(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
2018年,國外引進的科普書中,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夏志翻譯的《癌癥基因:掌控你的遺傳密碼》,從分子遺傳學角度闡述了什么是癌基因,幫助讀者了解遺傳咨詢。這本書被著名圖書評論雜志《科克斯評論》評選為“2016年度最佳好書”,除了理性的分析癌基因對個體的影響,還深刻剖析了感性思維的心理學根源,角度新奇獨特,值得一看。
2019年,與癌癥相關的科普書數量有所下降。鄭紅剛在《癌細胞的真相》中,用漫畫的方式展示了癌癥的發生發展過程,生動有趣,給醫學科普書籍開辟了一種新的寫作方式。
癌癥發病率的上升本就是當代醫學進步的產物。癌變率是隨年齡逐年上升的,所以平均壽命越長,癌癥的發生率就會越高。一方面,應該保持規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沒必要杞人憂天,患得患失。
中國人的食療歷史源遠流長。《神農百草經》是我國已知的最早著作,它記載了許多可用作食療的食材;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有對藥酒的記錄:“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不乏對食療藥方的記載……食療作為中國人特有的養生之道,有著一套完整的體系,并在多年的傳承中不斷地發展和完善,最終流傳至今。
食療隸屬于中醫,倡導食物和藥物沒有明確界限的理念。有些食物對某種疾病起到預防或治療的作用,而有些食物卻能加重病情,這就是所謂的“忌口”。同時,對于食療,我們應該辯證地看,雖然有些食物具有藥性,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依靠食療治愈。為了達到好的治療效果,食療經常作為輔助治療。有些“專家”夸大了食療的作用,并且過分強調藥物的毒性,然而一切拋開劑量談功效和毒性的理論都是不科學的。
食療養生之道能夠深入人心,與當今醫療現狀有很大的關系。從西醫角度來說,看病難,看病貴,知名三甲醫院難掛號,私立醫院良莠不齊,關于醫院和醫生的負面新聞鋪天蓋地……在高負荷的工作壓力下,每位患者的診療時間有限,短短的幾分鐘,并不能讓患者理解醫生的診療過程,而患者往往又對醫生抱有過高的期望。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醫患矛盾不斷激化。而從中醫角度說,神農嘗遍百草,數代人的智慧凝結成的藥方流傳千年,形成中醫理論體系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的瑰寶。這種老一輩人口口相傳的經驗,往往最令人信服。然而有趣的是,雖然人們相信中醫,但是并未對其有過高的希望。食療養生作為中醫理論的一個分支,具有門檻低、易于操作、風險系數低的特點,也為此類科普書的創作提供了溫床。
2018年的醫學科普書把重點放在如何通過飲食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態上。由張開屏編寫的《吃出營養吃出健康:乳品的科學吃法》,介紹了乳制品的營養吃法,給群眾提供了一種健康科學的飲食方法。群眾需要科學的指導,需要專業人士耐心地把專業的知識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范本。值得一提的是,李忠編寫的《癌癥病人應該這么吃》則從多個角度介紹了癌癥患者的食療方法。詳細解釋了如何選擇食材、烹飪食材、分析食物的營養功能成分,介紹藥膳的配伍方法,可以說是從生活的細微之處給癌癥患者和家屬最貼心的指導。書中也提出要注意飲食和藥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并結合自身狀況。飲食指導具有個體差異性,不可一概而論。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飲食的悖論》,是美國著名心臟病專家史蒂文·R.岡德里根據40 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總結出的健康飲食觀念,并由賴博譯成中文。這其中不乏與傳統中醫理論相斥的內容,可以說是東西方飲食療法的碰撞,是一輪新的營養革命。“中醫中藥中國行”組委會編寫的《走進中醫: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祁營洲編寫的《中醫祁談:熱愛生命的人不孤單》,毛德西編寫的《名老中醫養生經》都不乏對生活中養生誤區的糾正,以及對食療養生概念和方法的介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體現了中醫文化的精髓,意在提高國民健康意識,提高國民身體素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的體質和身體狀況都不同,而且很多食品不宜同時服用,所以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食療,不能自己擅作主張,或者拿著一本食療書完全模仿。
2019年食療類科普書在大方向上并無很大的改變,這里不再贅述。
阿司匹林的發展歷史堪稱世界醫藥史的縮影。早在公元前,希波克拉底就發現了柳樹葉汁可以止痛退熱;1828年,法國藥學家亨利·勒魯和意大利化學家拉斐爾·皮里亞成功地從柳樹皮里提純出水楊酸,但由于其強烈的副作用未能廣泛應用于臨床。1897年,德國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給水楊酸分子加上了乙酰基,合成了副反應小、藥效更好的乙酰水楊酸,開創了人類醫藥文明的新紀元。在隨后的200 多年里,人類沒有停止對阿司匹林的研究,并證明了阿司匹林對心血管疾病、痛風、癌癥的作用。
小藥丸、大革命在2018年出版的從國外引進的醫學科普書中,有兩種非常著名。由英國作家迪爾米德·杰弗里斯編寫、滕芳翻譯的《阿司匹林傳奇:一顆小藥片引出的大歷史》緬懷了這一醫藥史上的奇跡。這類書籍能讓讀者更加深層次地了解藥物的起源和功效,值得一看。語冰翻譯的《魔丸的誕生》講述了避孕藥的歷史,涉及女權、宗教、文化史等很多方面。這顆小小的藥丸代表人類文明的崛起和智慧的結晶,是女權運動的勝利獎杯。值得一提的是,海洛因和阿司匹林均出自霍夫曼一人之手。兩者的研發僅僅相距11 天。霍夫曼點燃了普羅米修斯之火,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也帶來了災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的力量始終是渺小的,若不能合理利用這些藥品,等待我們的必將是沉重的打擊。
2019年,藥品依舊是醫學科普書中的熱門話題。《新藥的故事》從專業的角度出發,講述了藥物的發展歷史,并針對熱點話題做出專業解答。比如:宮頸癌疫苗是否有效?新乙肝疫苗價格為何如此昂貴?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專業的分析思路,值得借鑒。
早在先秦時期,儒家作為百家之首,其思想成了被認可的主流文化,并對心理健康提出了標準——仁義禮智信。儒家強調的心理健康模糊了自我的概念,將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準繩,認為符合道德和禮數標準的人就是具有完善人格的人。這種思想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不斷延續,為封建統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隨著中國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西方文化對儒家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其中,西方文化對于心理健康的定義和標準與儒家不同,強調了自我的重要性,并逐漸被大眾接受。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這樣形容心理學的發展歷史:“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尤其是在中國,心理健康近年來才得到廣泛的關注。以前,很多人對心理健康有這樣的誤解:心理健康就是沒有精神疾病。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一方面,心理出現問題的人不被親友理解,反而被說成小題大做;另一方面,缺乏專業的心理醫生提供診斷治療。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也隨之增加,最終導致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并逐漸受到關注,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下,心理健康類科普圖書得到了人們的關注。
在2018年出版的醫學科普書中,值得一提的是由顧沈兵主編的《家庭心理健康自助手冊》。作者全面而系統地分析了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可用于心理健康的自檢。同時,這本書也對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方法。楊國樞的《中國人的心理》深入分析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可以作為了解心理健康的入門圖書。
2019年,關于心理健康的科普書比2018年所占比重略大。其中,《精神健康300問》以大眾的需求為向導,介紹了各種常見心理疾病的癥狀、治療方案和護理需求。讓我們對精神類疾病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方便自檢。
2018—2019年,醫學科普書籍保持了往年種類繁多、熱點突出的特點,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身體健康的重視和社會對醫學知識的關注。癌癥的治療和預防始終是熱點話題,每年都有新的科研進展。食療、中醫、養生類圖書在醫學科普書籍市場獨占鰲頭,體現了國民對祖國傳統醫學的信任。醫藥的研究對疾病的攻克和人類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其中安全用藥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逐年提升,與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心理疾病高發和經濟水平提高有關。尊重科學,辯證地對待民間知識,是我們應該堅守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