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珊珊
(江西省宜豐縣澄塘中心小學,江西 宜春 336300)
語言和文字是人們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語言和文字已經成為了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所以必須充分發揮出語文知識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融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運用語文閱讀知識,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化感受力等。
閱讀理解能力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不僅僅是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也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從語文學科知識的角度出發,將閱讀能力分解成五個部分的內容,首先是感知、辨識語言文字以及對語言文字的認讀能力和認讀速度;其次是從關鍵詞、句中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然后是品評、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或思想內容的整體評價能力;最后是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綜合實現從積累閱讀材料到儲備語文知識的過程[1]。
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劃分為口頭語言能力和書面語言能力兩種,也就是“說得好”和“寫得好”。對學生的要求分別是:在交流中能正確表達意圖、發音準確、情感得體,以及書寫規范以及正確表達思想、情感深刻、合乎語言環境等。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科學態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時調動思維,通過聯想、想象等方法初步判斷語言及文學形象,提高思維的批判性、創造性、靈活性等[2]。
我國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語言與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文學科應承擔起傳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這對學生的文化感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工作中要求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3]。
陶行知先生提出“一課一得”的教育理念,指學生要在每節課之后都有所收獲。無論是對于語文核心素養下四種能力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要保持小學生語文能力有所提升的發展趨勢?;诖?,對教師來說,必須要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然后結合教學目標規劃教學內容與方法,保持教育工作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提高學生思維、文化感知、語言表達以及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師進行語文教材文章中的生僻字教學時,應首先制定一個學生在一個學期或一個年級中掌握的字詞量的教學發展目標,然后根據課程數量、教學內容等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確保每節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可以在下一節課堂教學中對小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檢驗,提高他們的記憶效果。這樣才能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下的語文綜合能力的穩定提高[4]。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主要圍繞教材進行,閱讀教學以教材中的文本內容為素材,總體來說,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點,也同時發揮著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能力方面的不同作用。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因文而異”的閱讀教學方法。大體可以將小學語文學科內的文章分為四種,分別是詩歌以及說明性文章、敘事性、非連續性文章以及不同文體的文章。類型的不同導致其在教育工作中發揮出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實施“因文而異”的教學方法能夠提升教學活動的有序性,從整體上確保教學效果的持續提升。比如《富饒的西沙群島》和《美麗的小興安嶺》都屬于描寫景色的文章,都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自然景色的熱愛之情。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二者合并在一起進行教學,鼓勵小學生發現兩篇文章的共同點,幫助小學生總結相同類文章的共性,積累閱讀材料、提高知識水平,對于以后的學習活動有良好的積極作用[5]。
新課程改革落實以后,課堂教學活動發生的最大改變在于:傳統的以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的教學方法逐漸消失,課堂上出現了許多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這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新鮮感、好奇心和學習熱情,對于提升教學效果有重要的積極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時,還應保持教學形式的創新。小學生普遍存在對游戲的強烈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將語文閱讀知識融入在游戲活動中進行教學。比如教師講解《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時,用場景再現和角色扮演的游戲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使班級中的小學生分別扮演“阮恒”、“小女孩”、“醫生”以及“護士”等,在班級中開展一個救人的小游戲,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戰爭時期的背景。游戲結束以后,教師用“生活中你能回憶起哪些幫助朋友或被朋友幫助的事件?”等問題激發小學生的思考,達到核心素養下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
綜上所述,語言和文字見證和承載了我國的傳統文化,為了促進社會的更好發展,應發揮出語文學科在傳承與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作用,所以要從小學階段做起,在閱讀教學活動中完成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綜合提出了“一課一得”、“因文而異”以及創新教學形式等課堂教學方法,確保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能力的持續提升,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