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春梅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三百山鎮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000)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或者再加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一般學生大都不喜歡語文,嫌它枯燥乏味、嫌它沒有英語、數學那么實用,嫌語文課背書太累人。如何抓住學生的心理,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現出來的內容,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較真切的認識,從而激發了他們的興趣,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加深了他們的理解,促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實習期間,我教的是三年級,例如在教讀《聽聽,秋的聲音》中,我在導入課題時,我先是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仔細聆聽,再播放一段音樂,說“同學們,你們聽了這段音后,仿佛是回到了什么季節呀?” 這一巧妙的導入,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我配以樂曲《秋夜私語》,讓學生進行配樂朗讀,效果很好;教讀《花鐘》時,在課件中,我設置一些花的圖片,從而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效果。
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多是以單一的形式來傳授知識的。如聽力課訓練聽,閱讀課訓練讀等,教學效果不理想。如今,多媒體技術走進課堂,可結合有關情境、情節,以“立體”的形式展示教學內容。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還可以配合課文適當地補充一些有關材料和時代背景的介紹,從而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例如,教《趙洲橋》時,可以綜合應用錄像,播放當時有關的紀錄片,從而強化了感受,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情境,學生對趙洲橋的印象由模糊變為鮮明,這對學生體會課文的意境有很大的幫助。
課文板書設計相當重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但有的板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比如課堂上繪制《望天門山》中作者游天門山的行蹤圖,不僅浪費了時間,還分散了學生的思路。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就不同了,只要輕輕一點,準備好的圖片就會隨即出現,既節約了時間,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此外,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課外訓練,免去了很多抄題的時間,能增加很多訓練的內容。再加上,免除了板書后,教師就能少吸入一些粉筆灰,減少了疾病的產生。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能為語文教學提供多種方式,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每堂語文課都適用,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向。語文學習很講究感悟,它的這種特定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必然存在一些不相容的地方。
盡管多媒體教學手段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能極大地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求,但也不能完全用視聽播放代替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閱讀。多媒體教學手段雖然能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但機器畢竟是機器,它終究不是人,人是有感情的,機器卻沒有,而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卻不是可有可無的。目前,在語文教學中要么是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要么是熒屏演示不斷,而學生卻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過分強調“人機對話”,忽視教學中師生心靈的溝通,師生面對面熱烈、融洽的交流氣氛則大大削弱了,甚至造成隔膜,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過分運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語文課是以閱讀為主體的,語言文字有其抽象、概括的特定。就直觀性而言,它遜于其他載體,但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語言文字留給了我們巨大的想象空間。但現在,教學中過分強調了聲音、圖像的作用,有可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受到壓抑。指導學生學習語文,核心是培養學生語感,而語感不是一種直觀的東西,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悟文采,理解其深意,體會其意境,學生在腦海里進行再思索再創造,于是就形成了語感。這個過程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語文教學,一個很大的優勢在于:多媒體能把課文的內容更形象地表現出來。然而,這個優勢也暗含了很大的劣勢,圖像把人和景直觀化、固定化,限制了學生通過抽象的文字進行想象的能力,也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
教學時要因材施教,但多媒體課件一般是事先做好的,其教學過程基本是定了型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很難靈活掌握進程,調整方法。一般情況下,學生只是按照教師設計好的思路學下去。
因此,我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必須把握好一個“度”,要用得準、巧、活,而不讓人感到教師這節課就是為了應用多媒體。另外,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多媒體技術再好,也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是一種手段,一種形式,對教學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我們只能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不能亂用和依賴多媒體技術。
總之,多媒體技術給小學語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帶來了巨大的革新。教師要善于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積極創設良好的語文教學環境,讓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在廣闊開放的學習空間中得到充分培養,讓多媒體技術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