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玲
(湖南省耒陽市水東江中心完小,湖南 耒陽 421800)
本文結合了教學實際,就小學數學生活化的策略實施進行闡釋,希望可以對各位老師有所啟發。
教材是課堂活動的一根主線,現有的小學數學教材已具有非常濃厚的生活氣息,更貼合現代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每一個基本的數學原理理論背后,都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講述一些趣味性強的人物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基于生活意味強烈的教材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場景,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和消化。例如,學習貨幣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模擬生活中購買物品的場景,一張100元的人民幣和一張10元的人民幣分別能買到什么東西,分別能買到多少東西,買完東西之后自己手上還剩下多少錢。諸如這樣的對實際生活的模擬,一來能幫助學生練習基礎加減法的實際操作能力,二來能給學生灌輸正確的金錢觀,防止浪費、攀比、虛榮等不當行為的發生。將數學基礎理論和實際生活相結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數學原理,培養謹慎的邏輯思維。
現代教學技術給教學生活提供了一個新道路新模式,數學這門具有抽象思維意味的學科可以借助現代教學技術的力量變得更加平易近人。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打造數學教學生活化課堂,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來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共鳴。比如講授平面幾何相關知識時,可以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放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物品,引導學生說出該物品是個什么形狀,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也是這個形狀的,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而后提問,這個物品的面積有多大?如何計算?逐步引導學生根據教材上的公式定理,算出該物品的面積,再由具體到抽象,從具體物品到平面圖形,教授學生對應的解題思路,而非固定在某個物品某個形狀上。
小組討論和小組活動是教學的一大方法,在課堂上,小組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課后,小組活動能保持和提高學生自制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班上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地分為相應的小組,并安排對應的小組任務。例如在學習統計這一課時,可以在課前預習時布置下預習任務,如統計自己每天是坐公交上學還是步行上學或是父母接送上學?每種上學方式一周內用了幾次?還是每天都是用的同一種上學方式?用的又是哪一種呢?將統計一詞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何為統計。
課前預習任務完成后,課堂上教師應詳細講解統計的含義、使用范圍、使用方法等基礎理論,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而科學的統計學觀念,并掌握正確的統計理論實操方法。課后,則可以繼續布置小組學習任務,此時任務應當比課前任務難度加深些許。如統計附近的菜市場中,賣蔬菜的攤檔有多少?分別賣的什么品種的蔬菜?哪個品種的蔬菜出現得最多?每個小組分別領到不同的任務,第一小組統計蔬菜,第二小組統計水果,第三小組統計魚類,以此類推。這樣的任務學習,一方面幫助學生磨練統計學知識的理解和利用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不做“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是小學生年齡偏小,尚未能自己去察覺和發現這些聯系,這時教師應當及時充當引路人的身份,引導他們去發現和理解生活中的數學,在生活中熟悉數學,在生活中磨練數學。評價學生數學學得好不好,不僅重視作業完成度和考試成績,也要看學生在生活中能否熟練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即學生的數學實操能力,防止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
比如,在學習“距離、時間、速度”三者關系時,一是通過課堂練習、課后作業、考試測驗的紙上題目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磨練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數學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公式定理及其運用方式和運用范圍,以應對升學考試等的需要。二是可以通過前述的小組任務,讓學生計算從自己家到學校有多遠、需要多長時間,步行上學的速度是多少、坐公交車的速度是多少等等的實際問題,并鼓勵學生課后多到戶外活動,如散步、跑步、劃船、爬山。這時候,可以引導學生計算自己走了多遠的路,計算自己走了多長時間,再進一步算出自己的速度是多少,讓學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如此一來,若在考試中遇到類似的題目,學生會瞬間回憶起自己什么時候去做過這樣的事情,當時自己是怎么算出結果的,題目自然迎刃而解。
總之,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推陳出新,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成績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實生活的變遷,及時制定和更新教學策略,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