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寧寧
(鶴壁市第七中學,河南 鶴壁 458000)
素質教育新課標鼓勵中職老師尊重學生的天性,開發學生的潛能,但是在開發初中生能力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對學生德育的培養和教育。如果德育脫離了學科教學這個重要載體日益形式化,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學科教學窄化為知識教育,立德樹人的任務很容易被輕慢,有時甚至被忽視。因此,學科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起了格外關注。讓學科教學成為真正的立德樹人過程,需要煥發知識固有的生命活力,喚醒學生天然的學科熱情,滋生學習自在的美好道德,才能讓學科教學成為真正的立德樹人過程。
眾所周知,知識都是人類基于一定的目的和需要產生的,每一知識都是對認識對象本質特征的反映,而每一知識的產生都離不開一定思想方法的運用,都寄托著人類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追求。知識的生命活力是不會自己顯示出來的。知識在和教師、學生發生相互作用之前以其本真形態客觀存在,表現為一堆沒有生命形態的文字和符號。只有被有意識地置于學科整體架構之下,還原到人類探索世界的歷史長河中,知識才會變得豐滿、厚重進來,才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吸引著學習者參與其中,學生在與知識的相遇、相知過程中完成知識意義和生命意義的建構。展現知識的豐富內涵、創造學生與知識全面相遇的可能情境,應該成為教師進行知識教學的自覺意識。學科教學才能轉變長期以來只注重在知識事實層面展開的教學行為和與之相對應的對知識背誦記憶的學習行為,才能發揮知識全面育人的價值,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超越對具體事實的記憶并向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領域發展。
教育的本質,就是將學生內心深處的向美、愛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激發出來,加以培養和升華。一個好的教師,應當能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持久地喜歡他的學科,這種吸引力,來自教學的深層次魅力,是內容的,也是形式的;是情感的,也是智力的。它應當成為我們當前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隱性目標,(而不是“不管怎么教你都得學”的思維)課堂的精神感召力根本上來自這里。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于衷的精神狀態。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后,考不及格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對學習的冷淡態度。學生對待學習無動于衷,沒有為自己找到感興趣的事情,老師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里移植到學生的心里。喚醒的方法就是用思考喚醒思考,尋找人與自然界、人與知識相互作用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里用認識來鼓舞學生的精神,使學生體驗到一種駕馭真理和規律性的心情。讓學生認識到思考是一種艱巨的、不輕松的、異常復雜的、甚至痛苦的勞動,但它也預示著一種無可比擬的認識的快樂,以及自己能夠駕馭知識的智力的自豪感。
當我們喚醒了學生天然的學科熱情,并不斷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的時候,學生如坐春風,如沾化雨,從少年時起,就和優美、善意融為一體,不知不覺受到熏陶,內心深處的向美、愛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就會悄然生長。
在所有影響教育結果的因素中,課堂生活是最值得關注的一個,課堂的“影響力”還遠遠沒有開發出來。對于學生,課堂生活與成人的業務活動相比,更具有“恒業”的特征,從而成為學生的核心生活。這就像蒙塔古說的:“兒童仰看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螞蟻,都是學習。”正因為這樣,我們只有依靠課堂生活,才可能有效地結合學生的整個歷史的、社會的、生長的生活。德育的主體部分才能從游離于課堂生活之外的“另類”工作,成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
從心理學上講,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以宇宙和社會的真善美為對象,活動、實踐、閱讀、研討、思考,進行著得到最高享受的學習創造活動,充滿生命整體的光輝,成長與創造的歡樂大大超越了低層次的競爭之樂,沒有庸俗的、功利的、低級的爭端或競爭,有的是追尋、探討和思想的碰撞,充滿詩意和科學的精神、態度,不斷地給人以感動,生命自然而流暢地發展著,向上、熱情、友愛、自信、樂觀等許多美德都在不經意地形成和發展。他們愛學習、愛學校、愛世界,悅納自己,也悅納他人,進而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他人。素樸活動帶來素樸情趣。即使學生體會到了為善的快樂,通常也不是說教的結果,而是生活自身的教誨,他們美好地生活著,因而健康地成長著。生活中的自成、熏陶所形成的道德感比針對利益進行運籌的思考要穩定和深刻得多。學生通過學習生活可以自己體會德性的美,它充滿不可言喻的詩意,連結著活生生的精神血脈,培養著學生的純真、向上、美好、友善,并以這種積淀的方式、最不刻意的方式,形成個體之本性。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學生學習上的知心朋友,師生間充滿了不須言說的愛和友誼。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讓學習成為學生自成美好道德的過程,成為學生銘刻生命的記憶,成為學生鄭重而莊嚴的成長。
孟子曾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就是讓學生的心靈打開,用心靈的情思、智慧去感受生活世界和知識世界而獲得領悟,人格的、智慧的、情感的、文采的、美學的各種因子,融合成為學生心靈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才會開始沐浴陽光,開始自然成長,開始滋生美德。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會落實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