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新疆阜康市第一中學,新疆 阜康 831500)
引言:在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核心素養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其中,文化品格主要是指對優秀文化的認同和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是學生表現出來的人文修養和文化意識以及行為取向,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具有較為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指引學生對文化精華進行吸取,形成文化自信和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下文針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品格培養方式進行深入分析。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想要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需要設計合理、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進而引導教學活動順利進行[1]。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定位,從多個角度入手,對教學內容中的文化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以此為基礎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此外,教師需要不斷進行反思,對教學目標進行不斷改進,進而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講解“Nelson Mandel -- a modern hero”時,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目標:(1)描述曼德拉的巨大影響和對黑人的奉獻和犧牲。(2)了解和學習良好的品質,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品質的人。通過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僅額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和語言知識進行掌握,還可以使學生對中外國家的民權情況進行了解,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對曼德拉的貢獻與優秀品質進行學習和欣賞,使學生可以內化成為自身的品行修養。
所謂文化知識,指的是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習俗、行為規范以及文學藝術等[2]。對于文化類的閱讀語篇教學內容,在布設課堂內容時,教師需要保證學生可以獲得文本信息和了解閱讀策略,進而讓學生對閱讀材料內的文化知識全面了解,獲得文化內容,豐富視野。
例如,在講解“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時,在該單元中的課文涉及到較多有關節日的文化知識和信息。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對課文進行仔細閱讀,對其中涉及到的文化內容進行學習和了解,例如中外節日的由來、節日活動、節日習俗、節日種類等等。通過對課文內容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我國和外國節日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的文化知識面得到擴展,使學生學會要對文化的多樣性進行尊重與包容。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中,設計可以激活文化背景的知識導入形式,進而使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對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對要講解的內容進行有效引入,為課堂教學中把文化內容講解給學生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可以通過插圖、問答、討論、多媒體設備等形式對文化知識進行導入,或者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三分鐘演講等等。這些導入模式都可以有效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可以對后續的課堂學習更加集中,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質。
例如,在講解“The United Kingdom”時,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中,組織學生進行一個有關英國概況的知識小競賽。通過圖片提示,對競賽問題進行回答,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英國背景知識,還可以擴展學生的英國背景知識,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的學習英國概況。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和信息,還可以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被傳統教學模式和理念所束縛,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拓展活動,進而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和知識,并且內化成為自身的品行和意識[3]。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利用問答的形式、討論的形式、復述的形式、表演的形式等等,對語言進行輸出,實現遷移表達,形成自身的態度與觀念,進而實現英語學習的目的,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
例如,在講解“Friendship”時,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進行討論: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安妮和她的家人,你最想念什么?你會怎么做?為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對語境進行感受,對語言進行實踐,對文化差異進行感悟,對二戰中猶太人的生活、安妮的孤獨與痛苦、對友情的渴望、對自由的向往進行反思。并且在該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指引學生把二戰時期和我國安寧和和平的現狀進行對比。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并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學習和生活。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英語素養。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掌握文化品格的內涵,并對英語教材中蘊藏的文化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在課堂上把其傳授給學生。此外,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文化品格的培養,進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