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菊
(貴州省貴定縣第八小學,貴州 黔南 551300)
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實現育人為本的基本途徑和方法。道德教育必須滲透到學科教育之中,特別數學等自然學科中的德育滲透教育非常關鍵。自然學科中的德育教育常常被忽略和遺忘。我在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的德育教育功能,用教師的形象和精神影響學生,以及充分挖掘數學教學中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數學運用之中,數學實踐活動之中。
教師的自身形象和教師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學高為師,德高位為范”就是這個道理。例如在打掃衛生時,我與學生一道擦玻璃,抹電扇,重活臟活我領頭干。這樣大家積極干,主動干,場面總是熱火朝天。鍛煉時我與同學一起打球,跳繩,做游戲,學生看得少了,參與鍛煉的多了。升國旗時,我首先站在對列前端端正正的向國旗行注目禮,學生也就自然照著樣子遵守紀律了。記得有一次,預備鈴響了,我像往常一樣,拿著書走進教室,原來喧鬧的教室一下子變得寂靜了。我想這里可能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走進一看,講臺下面的地面上出現了一大片紙屑。我沒有批評他們,也沒有問是誰干的,而是彎下腰把紙片一片一片的撿起。這時坐在前面的孩子聚攏來,大家動手撿起紙片,很快教室前面干凈了。接著開始上課了。在這節課上同學們專心聽講,教室內即使掉根針,都能聽見。下課后,我剛到辦公室坐下,坐在左前方位置上的兩位同學紅著臉走了過來。原來他倆為了點小事鬧了起來,互相撕碎了對方的本子并撒了一地。他們當著我的面相互道了歉,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還有教師的儀表,教態,語言抑揚頓挫,體態語言的運用無時無刻的不在感染和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學生。我為了上好每節數學課,我無論在課前課中,還是課后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課前備課,在課件的準備,教具的選擇,情境的創設,問題的提出,學生學習過程表現的評價,有選擇的根據學生情況布置作業,課后輔導等無不傾注我的心血和熱情。讓學生在情境中點燃激情,閱讀情境觀察思考,發現數學信息,分析問題,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歸納總結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思想教育內容沒有明顯的位置,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專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分析理解運用和實踐中去。例如在多位數的讀法的時候,我就搜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和我們潁上縣的財政收入等數據對學生進行讀數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方面學生也從數據的變化中,觀察分析發現中體會到國家和我們潁上縣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巨大的變化,從而增加了自豪感。例如在時分秒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到時間的流逝之快,珍惜時間利用青春年華獲取知識,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在圓周率的教學時,我告訴學生;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的值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后六位小數的人。講述祖沖之在追求數學的道路上的許多感人的故事。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發了學生為祖國,為人民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專研的獻身精神。教材中有許多像“你知道嗎?”的小知識欄目里的知識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我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激情與興趣在情境中點燃,讓學生在數學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分組合作探究解決數學問題,進行合作學習,探索數學規律和定律。這部分知識如果只靠教師口頭傳授,學生的記憶不是深刻的。這時我就引導學生分組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進行探究思考交流總結,來探索發現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探究的科學精神。使學生感受到合作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別人的前提下學習。在這中情境,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成功。從中感受到個人于集體的關系,進行了集體主義教育并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總之,育人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教育的價值所在。育人為本,德育必須先行,必須把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中去,特別是教材中德育教育沒有明顯位置的學科,數學等自然學科的德育滲透教育尤為重要,教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示范引導學生,對學生施加影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數學主題活動中,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德育教育不喧賓奪主,注意學科的主體性,德育滲透的自覺性,可行性,長期性,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做到點滴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從而達到德育智育的雙贏,使教育的生命永葆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