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建
(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 金華 321000)
婺劇是我國傳統戲曲文化體系當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濃縮了我國不少的經典文化。作為婺劇的表演者,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可以把婺劇以更完美的狀態呈現給觀眾。掌握良好的表演藝術是實現這一愿望的必然途徑。
婺劇的表演風格以形象、夸張和生動為主,講究的是文戲武做,武戲文做。因為過去的表演服裝并沒有水袖,表演大多數是在手腕以及手指上下功夫,所以表演的架構和亮相,和敦煌壁畫上的人物形態十分接近,并且獨具一格。還有不少的特技表演,如耍牙、飛叉、變臉、滾燈等。
婺劇的角色行當劃分的比較細致,可以分為老生、小生、小花面、二花面以及大花面、正旦、老旦、作旦、三梁旦,共有15行。其中生行藝術大都是有不同年齡段的男性來表演。婺劇的主要內容是演唱,角色的塑造以及劇情的發展都是基于演唱的發展而推進的。所以,婺劇演員的基本能力就是具備扎實的演唱功底。婺劇的很多內容是來自于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唱詞比較簡單易懂,和人們的生活追求有著很高的一致性,所以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老生是隨著戲曲藝術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出現并且慢慢變得健全。
天地是一個大舞臺,而舞臺又是一個小天地。在舞臺上的各種角色上場下場,演出了一出出的戲劇。作為戲劇演員,大家都很看重處理人物的上下場,很多人都希望可以設計出讓觀眾過目不忘的上場和下場,讓觀眾可以記住自己扮演的人物。人物的第一次登場也就是亮相,即給觀眾們所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觀眾審美中的重要環節[1]。觀眾會以探究以及新奇的心理來關注舞臺,不僅會欣賞到角色的形象,同時還關注演員自身的風采。演員必須要抓住這個機會,向觀眾們展示好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角色的神采、形象以及扮相等,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可以盡可能多的接收到相關的角色信息,領略到演員自身的魅力。
在不少新編的歷史劇當中,設置了更多具體的戲劇情境,要求演員們在規定的歷史情境當中上場。而且隨著燈光技術和布景技術的不斷發展,營造出的舞臺氣氛和環境也變得更加逼真。不像是之前的傳統戲劇那樣,一張桌子,兩張椅子就可以代替一些,老生演員就是整場戲的核心。在新的戲劇環境當中,逐漸淡化了演員自身的特色和風采,強化了演員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在表演藝術上必須要增強角色的感染力,老生演員在表演時必須要融入到角色當中,讓角色的精神面貌可以得到充分地揭露。
在婺劇的表演當中有不少絕活,除了其他行當的絕活之外,生行當中也有很多的絕活,各種云手動作,十分重視轉腕等動作。雖然現在提倡要在表演的過程中重視創新,但戲劇的根本內容不能忘。婺劇的表演風格本就是粗狂、強烈以及夸張的,老生在表演當中也要注意好動作的曲線和折線,以此來表達動作以及情感的強烈程度。每一種劇目當中各個行當的絕活其實都是不能夠忘記,而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因為這些都是這些傳統戲劇的特色。作為老生行當的表演者更需要牢記這些傳統絕活,不能忘本。在當前推崇創新的環境下,依然要繼承這些傳統。
下場,就像是一個句子結束時的標點符號,可以是省略號、感嘆號或者是問號、句號等,換句話說,隨著這句話的結束,要給人們留下怎樣的印象,是讓觀眾們回味無窮還是要觀眾們不再對接下來的表演有期望,這都是下場方式的重要性。
一個好演員不會滿足一般化處理他們的下場方式,他們通常會采取各種創新的方式,做好下場處理。在閉幕之前如果可以有一個十分精彩的下場亮相的動作設計,這樣會加深觀眾們對于這個演員的印象[2]。如果可以設計很精彩的下場動作,或者是內涵深刻的動作,這就會讓更多人對這個演員的印象不斷加深,這些優異的動作設定是來自于藝術家們對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加上演員的表演,會讓本身的角色變得更加飽滿,人物的性格也會發展到頂點,戲劇的情節進入到更高的層面,最終讓觀眾們的期待可以得到滿足,為角色畫上一個滿意的句號。
老生行當在很多的戲劇類型當中都有出現,也是行當角色當中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就婺劇表演當中的老生行當,也有很多需要在表演時候注意的內容。在本次研究當中就總結了老生表演當中需要掌握的上場、下場設計以及積極融入到人物角色當中去,要為觀眾們呈現出讓他們印象深刻的人物角色,也加深對演員本身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