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擬的寫作手法往往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張曉風在《春之懷古》這篇文章中,精準地運用了比擬這一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對春進行了塑造,如,她在文中說柳絮是由柳樹“吟”出來的,且用了“虛飄飄”“白茫茫”“聽不清”“說不清”等詞語來形容柳絮,從而為讀者營造出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意境,巧妙地展現出了柳絮漫天飛舞的場景。運用比擬的手法,為飄揚的柳絮賦予人的情感,呈現出柳絮鋪天蓋地的壯觀景象,凸顯春天的生機勃勃與趣味盎然。
朱自清的《春》也同樣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且喻體不僅十分質樸簡潔,而且還非常傳神生動,在閱讀朱自清的文章時,很容易地能令人感受到一種脫俗清新的氣韻。如,他在描寫小草初長時,用了“偷偷”這個詞,這不覺會讓讀者將小草與充滿活力的孩子聯想在一起,這一描寫手法能夠突顯作者對春之景飽含熱情的贊美,使得文中描寫的景象更加深入人心。
《春之懷古》與《春》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有力地突顯了春的生機盎然。張曉風運用比擬手法意在賦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朱自清運用比擬手法則帶有童趣意味。
古典意象指的是古典詩詞中抒發情感的人和事。古典手法的運用,能夠使文章彰顯別樣韻味,所傳遞的美感更有層次。
朱自清的《春》,將單個意向進行重組,在二維的空間內描繪出了春的詩詞意境,如,他在文中引用了志南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僅給整篇文章增添了一絲古香古韻,還與后文的“雨”產生了輝映作用,從而構建一幅寧靜安詳的詩意畫面。
《春》中意象的選擇具有重復性與常規性的特點,而張曉風《春之懷古》中古典意象的選擇更具豐富性和平面性。此外,《春之懷古》中意象的運用還具有立體復疊的特點,使詩的意境表現出更為縱向的空間位移。如,作者在描寫春的傳播時,用歌的傳唱進行了比喻,按照自上而下的空間順序,從山頭、云端一直敘述到了小鴨的黃蹼、春泥,使人不覺體會到了一種萬物迎接春天的喜悅之感。
朱自清在《春》中將自己作為一個旁觀者,描繪了一幅活靈活現的春景圖,如,“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朱自清用白描的方式,使得文章整體較為寫實。而張曉風的《春之懷古》在寫作視角上并不拘泥于一般觸景生情的描寫手法,而是實現了時空的瞬移與變換,文章整體較為寫意。如,文中有這樣一句表述——“當他們驚訝地奔走互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一種愉快的耳語的聲音來為這季節命名——‘春’。”這句話并沒有直接對春的景象進行描寫,而是通過人們的夸張表情對春的美好進行了呈現,這種“以人敘春”的手法無疑是非常高級和高明的。
《春之懷古》作者表達的是對往昔的懷戀。張曉風生活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當代,她眼里的春天不再是最原始的春天,而是受工業文明侵擾后殘損的春天,這令她渴望自己記憶里的那個春天。因而,在《春之懷古》中,張曉風主要描寫曾經美好的春之景,使讀者深切感受作者對春天的眷戀之情。
而《春》則不同,此時的朱自清和陳竹隱剛結婚沒多久,之后又很快擔任了清華大學中文系的主任,正可謂好事成雙,寫文章時,朱自清的內心是非常明朗的。《春》中所描寫的大都是生機勃勃的春天事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贊美與期盼。
綜上所述,張曉風的筆觸豪邁且靈秀,文中的古典意象,開辟了她的散文江山。她穿越時空,縱觀記憶里的美好春色,呼喚著那個湮遠年代中的春天;而朱自清的語言平實且自然,充斥著童真趣味,文章更理性、寫實,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無限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