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對于學前教育來說,音樂能夠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促進幼兒的情感抒發,對于幼兒的發展和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培養學生達到合格幼兒音樂教師的要求,高職樂理教師就要構建趣味性樂理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樂理課程中,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偏向于理論性,很多學生雖然對音樂有所興趣,但集中于唱歌或者樂器,對于樂理的學習反而有一定的抗拒心理,甚至還會產生恐懼心理,原因在于學生們在進入高職學校之前,并沒有接觸過相應的知識內容,自認為樂理的課程既艱難又無趣,因而會對這門課程產生畏懼和偏見,導致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的專注度不夠,學習效率低下。鑒于此現象,高職樂理教師就應該積極利用游戲激趣教學法,在課上經常組織學生完成一些有趣的音樂游戲,以此提高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興趣,讓學生端正學習樂理知識的態度。
游戲是學生們從小到大都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利用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天性,喚醒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將深刻復雜的樂理知識,通過形象生動、簡單直接的游戲體現出來,就可以讓學生迅速領會學習的內容,掌握樂理的學習技巧。比如在音階的學習或者音準的練習當中,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小游戲,準備八個玻璃杯,分別注入不等量的水,然后使用筷子敲擊杯口,通過調節水量,將杯子的發聲頻率剛好符合所學習的七聲音階,然后就可以通過敲擊不同的杯口,讓學生來判斷是哪一個音階,以此訓練學生對于音準的聽力把握。而當學生們對于音階有了一定的判斷力之后,就可以利用身邊的所有道具,比如桌面、水杯等,通過敲擊發出的聲音,來讓學生判斷其大概的音階,通過不斷練習,就可以鍛煉學生的絕對音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們就像是在做游戲一樣,將學習的內容變成了游戲的內容,從而讓他們更專注并且更輕松地去學習樂理知識。
樂理是學習音樂所必須要掌握的基礎,但是由于樂理的理論性強,需要通過大量文字的敘述來解釋音樂的原理、性質等內容,這就造成樂理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很多學生因此而對學習樂理產生恐懼和抗拒心理。而聯想記憶法是一種對于樂理教學有極大幫助的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對于樂理概念的記憶,提高學生對學習樂理知識的信心。
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將樂理知識進行改編,比如順口溜、兒歌等內容。例如在記憶音符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順口溜:四分音符一個圈,二分音符加一豎,八分音符加尾符,四分休止四線下倒掛“一”,二分休止三線上橫躺“一”,四分休止像閃電,八分休止像個“7”,十六分休止連體“7”。又如在學習五線譜的時,可以讓學生按照高音譜表的四個基本間從下往上依次寫下“F”“A”“C”“E”四個字母,然后讓學生轉化為小寫字母再看,突然發現恰好是一個單詞“face”,五線譜也就變成了“臉譜”,學生們就可以通過記住這個單詞,而清楚了高音譜表的四個基本間的順序。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媒體以及新媒體在教學中已經屢見不鮮,對于樂理知識的教學來說,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優勢在于,可以同時調動學生的眼睛和耳朵,讓學生以雙重感官來進行音樂感受;另一方面多媒體能夠借助多種教學資源,來將教學過程虛擬化或者趣味化,加入更多學生們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能夠跟隨教師,認認真真地學習樂理知識。
比如在對學生進行“節奏練習”的時候,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提前把音樂的樂譜、歌詞等內容全部放在一起,學生通過多媒體,一邊聽音樂,一邊看樂譜的結構,然后還能通過圖形譜,來確定自己的手腳動作,最后再將歌詞按照節奏念出來,這樣就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眼、耳、口、手、足五個器官,在邊看邊讀邊動的過程中,很快就能掌握音樂的節奏,再經過長久的練習,學生們在聽到任何一個音樂的時候,都能打出正確的節拍。
在學前教育專業中構建樂理教學的趣味性課堂,需要結合樂理學習的難點,通過音樂游戲、聯想記憶以及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式,來促進學生對于樂理的興趣,將理論性的知識轉化為簡單易懂而且有趣的內容,來讓學生快樂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