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成
欣賞教學是高校音樂教學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學習內容。通過欣賞音樂,可以讓學生學習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類型,獲得更多的關于音樂的知識,了解國內外著名的音樂家,還有他們創作的理念和社會背景,研究其藝術形態的成型原因,以及其作品深層表達的音樂意圖等。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開端,也是學生對音樂或者樂器產生認知的捷徑,在培養學生樂感方面,有著很好的作用。
通過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能夠開闊他們的音樂視野,讓他們充分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從欣賞當中總結音樂的表現規律和情感經驗,這就是培養學生樂感的基本手段。比如快節奏的樂曲就會讓人感覺到歡快、奔放,低沉緩慢的音樂就會讓人感覺到憂郁、悲傷,節奏舒緩、旋律悠揚的音樂,就會讓人心情舒適、平靜祥和等;又比如從樂器上來說,二胡總是渲染出悲愴凄涼的景象,而中國鼓等打擊樂器,總能讓人斗志昂揚,激情奔放。
另一方面,音樂的體裁也是學生判別音樂類型的關鍵。我們常聽到的“夜曲”,其實就是一種鋼琴曲體裁,通常旋律都十分優美,帶有浪漫主義色彩,以慢速或中速來表現黑夜的沉寂,以及人在黑夜中深沉、憂郁的內心情感。又如交響曲這一體裁,其音樂結構一般分為四個章節,節奏從快速到緩慢,又從中速到極快速,這樣的轉變經常用來展現重大的歷史事件或者英雄人物的事跡等大型場面,音樂內容深刻完整,具有戲劇的屬性。另外如序曲、搖籃曲、卡農、協奏曲、狂想曲等,都是不同的音樂體裁,蘊含著各自不同音樂風格和情感表達。
音樂是一門建立在聽力基礎上的藝術形式,對于人們的聽覺感受有著一定的要求,如果一個人對于聲音的敏感程度較差,沒有旋律和節奏的意識,那么對于音樂就不會產生相應的感受,也就很難去理解音樂所營造的意象。而一個人如果擁有良好的聽力感受,對于音樂律動和節拍有著強烈的敏感度,那么對于音樂的理解也會更輕松、更容易。但是音樂教學當中,學生除了需要有良好的聽覺感受之外,還要掌握看譜識曲的能力,從聽和看兩方面來提高對于音樂的認知,即我們所常聽到的視聽練習。
所謂視聽練習,就是要同時鍛煉學生的眼睛和耳朵,從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上同時感受音樂,以此增加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樂感。首先來說聽覺感官,就是要求學生會聽,在聽的過程中能夠跟隨音樂進行哼唱,以直觀的感受來體會音樂的意境。由于聽覺感官屬于實時進行的,在時間上呈流動性,那么學生就可以從細節入手,感受每一節音樂正在展現出來的內涵,在大腦當中形成即時的畫面感。而視覺感官與聽覺感官不同,不受時間限制,既可以從整體上研究音樂的結構和規律,也可以從片段上搜索其精彩的部分,探索其中的奧秘。但是這就需要學生要對五線譜和簡譜進行了解和學習,能夠通過看樂譜,而掌握音樂的結構、節奏、旋律以及風格等內容。因此在視聽練習當中,就要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看樂譜,從多角度、雙感官上讓學生對音樂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培養學生的樂感。
旋律是指將樂音經過特殊的排列和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和節奏感的序列。旋律是音樂的第一要素,通過調式、節奏、節拍、力度、音色等多方面要素的有機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旋律線、變化有序的節奏以及主導音樂的曲調。旋律線通過線條的伸展起伏來表示音樂的高低音變化,通過線條之間的關系和停頓,來展示音樂節奏的長短、快慢;節奏則取決于音樂的結構,體現音樂的速度;而曲調其實就是主旋律,一般是對應歌詞,進行引導聲樂表達。
讓學生體驗旋律,其實就是在感受音樂的整體結構,從風格調式、節拍速度、曲調起伏、以及重音變化等方面來感知音樂,通過這樣的練習,能夠讓學生以旋律來判斷音樂的類別和形式,以此培養樂感。
總而言之,樂感對高校學生有效學習音樂、提升自身音樂素養有著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因此,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廣大高校的音樂教師必須要對學生良好樂感的養成予以足夠重視,不斷研討相關教學策略,積極在日常的教學中對相應的策略進行落實和優化,以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