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瓊
舞蹈編導是舞蹈作品的導演和編創,其特點是“編”和“導”。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應是深入生活的,在生活中提煉舞蹈形象,進而組織舞蹈語言,設計舞段,以演員的舞臺表演來體現自己的藝術構思,這是一個舞蹈編導完整的藝術創作過程。但是,目前有很多舞蹈編導缺乏應有的創新意識,舞蹈編創偏離實際的現象較為嚴重。再加上,他們滿足現狀,不求進取,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偏低,使得舞蹈作品的創作手法較為膚淺,僅停留在表演層面,與時代相脫軌。
1.了解樂理知識的運用。
首先,舞蹈編導應注重自身綜合專業水平的提升,通過深入學習樂理知識,強化自身的音樂感。音樂感能夠幫助創作者把握作品的情感,對于音樂塑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舞蹈家與畫家對于同一首樂曲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畫家腦海中呈現的畫面與構圖,是具有色彩和明暗對比的;舞蹈家則不同,他們會根據樂曲節奏的起伏與快慢,腦海中閃爍各種跳躍的場景,時而翻騰,時而舒展。
2.掌握豐富的美術知識。
舞蹈編導應對美術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深入學習構圖、畫面等美學知識。好的構圖能夠帶給人振奮的感覺,使觀賞者帶來變幻無窮的感受;呆板且一成不變的構圖,使得整個舞蹈布局顯得枯燥、毫無生機,缺乏舞蹈應有的感染力。例如,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演繹的作品《中國媽媽》,在3 分30 秒,講述女孩被中國媽媽接納時的構圖:媽媽們以圓圈的隊形將身著和服的女孩包裹在中間,整個畫面就像含苞待放的花兒。媽媽們一起向后下腰,日本女孩突然變狀成身穿小紅襖的中國娃娃,從這正在開放的花朵中間現身了,這樣的舞臺美術,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3.結合舞臺燈光和服裝搭配技巧。
舞蹈編導還要結合燈光與服裝搭配的知識,并使二者交相輝映。舞臺燈光具有深化主題的作品,對于氣氛的渲染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將觀眾不知不覺中帶入相應的意境中。如《春蠶》中背光、頂光、側光的設計,營造了“蠶”晶瑩剔透的曼妙軀體;《再見吧,媽媽》運用特殊的燈光效果,呈現出朦朧的母子相見的場景。通過巧妙運用燈光,能夠使得創作者的創作意圖更加明了。與此同時,還應注重舞蹈服裝的搭配技巧,好的服裝搭配一方面能夠起到點題的作用,觀眾通過觀察服裝的樣式、色調,就能夠對作品的題材有一個初步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為突出人物性格,如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中運用的變色長裙,先后有黃、紅、藍三種顏色;《絲路花雨》中“飛天伎樂”的服飾,將敦煌壁畫中“飛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1.立足于實際生活進行創新。
舞蹈編導在創作過程中應基于生活,這是使得作品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前提。舞蹈編導應在變化的新時代,細致入微地觀察生活,感受時代脈搏的跳動,使得作品更富生活氣息,彰顯時代特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設計能夠滿足大眾審美要求的作品。但是,立足于實際生活并不是復制生活,而是將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提煉,進而在舞蹈作品中展現出來。每個個體對社會的認知是不同的,這也就要求舞蹈編導應獨具匠心,充分運用自身掌握的專業知識,將對生活的感悟轉化為人體肢體語言,達到藝術深化的目的。新時代,舞蹈編導不能循規蹈矩,更不能隨波逐流,在舞蹈編創上要有自己的堅持,這樣才能使得作品不脫離現實,適應時代發展要求。
2.塑造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形象。
舞蹈人物是舞蹈作品的靈魂。舞蹈編導在編創過程中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代表整個作品的創作傾向,越富有生命力,就越能引起觀眾的共鳴,更容易打動和感染觀眾。反之,舞蹈人物形象如果缺乏應有的生命力,會使得整個作品死氣沉沉、缺乏張力與感染力,會讓觀眾產生厭倦和乏味的感覺。因此,舞蹈編導應具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并將其賦予在舞蹈人物形象身上,讓觀眾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更能引起共鳴。舞蹈編導也可以結合當地的文化,在特色舞蹈中加入特殊的人物形象,這樣能夠增強當地人民的文化自信。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舞蹈編導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基于實際生活進行舞蹈編創,在方法上進行創新,善于運用多種形式的表現手法,創作出更多優秀的舞蹈作品,使得作品給人啟迪的同時,帶來美的感官體驗,實現舞蹈真正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