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劉勛
人際傳播,借助語言和肢體進行。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活”,它以聲音、形象或技藝等為表現手段,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憑借言傳身教形成文化延續,這既是表演藝術的生機也是它的死穴。倘若無人傳承,表演藝術將面臨朝不保夕的脆弱境地。因此,在沙河調的人際傳播中,傳承人尤為關鍵,只有傳承人將戲曲藝術代代流傳下去,沙河調才能在復雜的歷史洪流中守成創新,保持其生命力。
2018 年9 月12 日,沙河調名家張三旺因病離世,給近年來風雨飄搖的沙河調又帶來一記重創。在技藝傳承上,盡管張三旺是沙河調名角、技藝超絕,但仍然弟子寥寥,稀疏可數,老一代傳承人終將離去,培養新一代傳承人對于沙河調來說是一個必然挑戰,因此談沙河調的傳承與發展當務之急是在源頭確保精湛技藝后繼有人。
根據《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門根據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保護單位開展傳承、傳播活動:1.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2.提供代表性傳承人補助費,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3.支持其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4.資助有關技藝資料的整理、出版;5.資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設;6.支持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的其他措施。”漯河市相關部門應根據這部法規對本市的沙河調傳承人給予了必要的保護與支持,提髙非遺傳承人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增加其作為傳承人的榮譽感。
群體傳播,借助舞臺實施。沙河調作為豫劇的流派分支,傳統的傳播方式是以舞臺為媒介,演員和觀眾直接交流,這種傳播方式情緒傳達準確,感染力強,伴隨著豫劇從最初的高臺廣場發展到劇院茶社,伴隨著豫劇從鄉野小戲躋身全國五大劇種。直到今天高臺廣場依然是漯河農村人口直接接觸戲曲的主要途徑。但不可否認,盡管目前農村仍有豫劇演出,其影響力早已江河日下難掩頹勢,不再扮演日常娛樂的調解者或祭祀酬神的主導者。1990年代戲還沒開,人們就早早拿著馬扎占位,臺前幕后熙熙攘攘的景象再難尋覓。如今戲臺前只有稀疏老人,不要說青年,中年都很少見。高臺廣場戲在農村市場的急劇萎縮,直接影響豫劇的生存,更不用說沙河調了。
既然藝術與市場聯姻的過程中,豫劇沙河調落了下乘,政府就應該發揮其文化建設導向功能進行調控。廣場舞近年紅紅火火,而歌者易演、聽者易解的沙河調也應該成為漯河群眾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融入群眾文化發展的大勢中。對沙河調來說,市場的擴大就是觀眾基數的擴大,培養優秀觀眾和培養優秀演員同等重要。解決豫劇觀眾斷層所造成的問題,其中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讓戲曲走進校園。豫劇集聲樂、舞蹈、文學、美術、德育創作于一身,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啟蒙莘莘學子的藝術感想,陶冶他們的藝術情操。以聲樂、舞蹈、文學和德育為例:
(一)豫劇的演唱技法以真假混合聲為主,這種演唱技法能協調統一的控制聲帶肌肉運動,具有擴展音域的優點,避免了只用真聲出現嘶啞、破音等情況,或只用假聲演唱聽起來發空、發虛的不足。沙河調表演過程中,高音以假聲為主,高亢挺拔,低音以真聲為主,渾厚有力。演唱過程中發聲的擠、卡、氣息淺等一些問題,可以通過學習沙河調真假聲混合的技法得以解決。運用這種演唱技法的演員,嗓子都比較耐久,甚至年過花甲還能保持較好的藝術表現力,足以說明沙河調真假聲混合的演唱技法值得聲樂學習者去借鑒。
(二)豫劇有重唱、擅唱、多唱的特點,有的唱段篇幅宏大,唱詞多達百十句,若要使聽者不會產生拖沓厭倦之感,就得要求唱詞環環相扣、朗朗上口。沙河調作為豫劇的分支流派,其唱詞語言通俗、格調鄉土:語言通俗主要指唱詞的口語化和生活化,雖無格律詩詞的考究、雅致,但博采生活中的口語精粹,唱鄉音,歌鄉事,頌鄉風,抒鄉情,不矯揉造作,不引用冷僻典故和隱晦寓意,具有天然的親和力;格調鄉土主要指唱詞多用土香土色方言、俗語、伴以民諺、歇后語點睛,恬淡素樸、形象生動。這種鄉音土調所散發出的風味俗情,與漯河人民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相呼應,充滿質樸之美,具有較高的文學審美價值。認識到沙河調唱詞的語言之美,能喚起人們對地域、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一定程度上對漯河固有的語言風俗、文化傳統、審美情趣會產生積極影響,是行之有效的增強區域文化凝聚力、熱愛家鄉的思想教育活動。
(三)豫劇常通過喜劇形式造就大團圓結局,也充分利用人物悲慘遭遇引起觀眾同情,激烈的戲曲矛盾造就了豫劇帶有明顯道德倫理導向的藝術特點。從人物塑造著力大小、演出頻率高低,可以看出豫劇對關公、岳飛、楊家將、柳迎春、姜桂枝、蒼娃等具有忠厚品質的人物更為偏愛。豫劇推祟忠厚人物時,注重從人物內心著眼,揭示他們為他人、為全局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奉獻精神,這種舍己為人的高尚行為,在豫劇里常常被刻畫為極為自覺的選擇,甚至有時會夸張為對個人利害的渾然不覺、毫不在意的狀態。“忠、信、孝、梯、禮、義、廉、恥”,既是中原傳統倫理道德,也豫劇塑造人物的道德評價標桿,因此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
當下教育的內涵被稀釋到只剩下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又被應試教育壓縮到只剩下考試和分數。與其把德育交給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綜藝娛樂、電視電影,何不交給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不論是文化還是道德,民間都有最生動的案例,民間文化、民間道德應該屬于完整教育的本來構成。比如在中小學開設相應的豫劇鑒賞課,選取忠勇英武、俠義肝膽的英雄劇,抗爭命運、渴求正義的公案劇給學生欣賞,使學生通過豫劇了解英雄人物的優良品質,塑造有益價值觀,通過了解奸詐鼠輩的小人行徑,明辨是非,關照自身行為。
大眾傳播,借助多元手段來實現。大眾傳媒的出現使豫劇得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更大范圍的傳播,奠定了豫劇躋身全國五大劇種的基礎,但是大眾媒介在為豫劇傳播帶來便利的同時,其衍生的大眾流行文化,也逐漸吞噬了豫劇等傳統文藝生存的空間。在電子文明和立體傳媒的包圍、裹挾之下,豫劇無論是作為一種審美欣賞對象還是文化消費對象,優勢都在逐步淪喪。豫劇要想傳播下去,不僅需要年輕的戲劇演員補充戲劇隊伍,也需要年輕的觀眾。
年輕觀眾熟悉的動漫文化與豫劇存在趨同的娛樂性、故事性、寫意性、程式化表現,因此動漫作為豫劇傳播的新媒介,在視覺文化的傳達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將豫劇動漫片段投放在公交車上,可以為豫劇提供影像化生存路徑,大大增加被觀看的機會。在豫劇原生功能不斷消解的環境下,豫劇倚動漫之軀回歸大眾視野,傳統文化和新興文化在新的排列組合中實現各自功能的延異。
萬物為媒的新媒體信息時代,社會公眾已經習慣了在大眾傳媒的語境下對自身所處世界的認識依賴他人或大眾媒介提供的有關情況。新媒體的覆蓋,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年輕人,他們有好奇心,喜歡新生事物,并且接受能力也非常強,只要找準角度,相信會有水滴石穿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