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 王世春 劉璐 康成波
漢《石門頌》有云:“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詔書開斜,鑿通石門。” 意即公元61 年,漢明帝劉莊下詔,開通褒斜道并鑿通此道南端的一段隧道。因當時尚無隧道這一稱謂,故稱其為石門。現已察知,此隧道高、寬各四米多,長十六米多,巖質為堅硬的石英巖。而石門十三品,就是石門內外的諸多石刻中備受推崇的十三件,其中有漢刻8 種,曹魏和北魏石刻各1 種,宋刻3 種。分別是被稱為“隸中之篆”漢代的《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隸中草書”《石門頌》,《故司隸校尉健為楊君頌》《右扶風垂李君通閣道摩崖》《楊淮、楊弼表記摩崖》漢隸大字《“石門”摩崖》《“石虎”摩崖》《“玉盆”摩崖》《“袞雪”摩崖》,曹魏《李苞通閣道摩崖》、北魏《石門銘》、南宋晏裹《郁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釋文》、晏裹《釋潘宗伯韓仲元季苞通閣道題名》《山河堰落成記》。
石門十三品在書法藝術上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它們提高了人的審美觀念,讓人從中體會到書法帶給人們的藝術熏陶,被譽為“國之瑰寶”。其中漢魏時期石刻作品早在唐宋時就頗負盛名,譽滿全國,更為歷代考古家、書法家所推崇。石門十三品貫穿著書法藝術創作的主線,古代漢中的書法藝術家們從漢字本身字正方圓的特點來進行書寫,自由自在地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和崇高理想,讓自己的獨特性格盡情的展現。因此,這些摩崖石刻既保留了由漢到宋的部分書法真跡,又凝聚了從漢到宋漢中人的美的意識。同時也是研究漢隸的重要實物,并且在中外書法界和金石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精神源泉,而石門十三品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在藝術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是漢代以來書和刻兩者的最高藝術結晶,為研究漢隸的重要實物。制作石門十三品字體庫,首先不僅可以借助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且同時也可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其次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漢中旅游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活躍漢中地區經濟,拉動漢中經濟增長。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石門十三品在書法藝術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漢代以來書和刻兩者的最高藝術結晶,是研究漢隸的重要實物,被譽為“國之瑰寶”,并且在中外書法界和金石學界享有極高的聲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制作石門十三品字體庫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其跨越時空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中國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代歷程,在當今時代節點上,維護全球語境下我國意識形態的安全,凝聚價值共識,增強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社會的改革、發展、穩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我國文化話語權無疑具有戰略價值。作為一種國家力量,文化話語權是一個國家自主提出、表達、傳播本國文化話語,維護本國文化安全,主導本國文化發展,維護本國文化權益和根本利益的權利和權力。當今時代,已經不再是只局限于領土的界限,更多的是傾向于文化意識形態的競爭,文化意識形態作為國家的軟實力,我們更應該發揮本國的一切特色優勢,推動國家發展,促進國家力量壯大。作為當代大學生,地處具有石刻藝術濃郁的文化寶地——漢中,將石門十三品石刻藝術推向世界是我們大學生當之無愧的責任,這樣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快實施相關的方針政策。
制作石門十三品字體庫,首先就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賦予石門十三品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競爭加強其傳播,擴大其知曉率,使其跨越時空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更大程度、更大范圍地宣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通過石門十三品字體庫的制作和傳播,擴大地方與其相關的石門棧道風景區、武侯祠、拜將壇、張良廟、張騫墓等古跡的全國知名度,通過漢中濃郁的文化底蘊來帶動旅游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活躍漢中地方經濟,帶動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