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
中國古詩詞中有很多美的意象表達,是中華美學的重要體現,承載著人類文明典雅的情感審美,是中國美學獨特的意象符號。我們在閱讀和鑒賞古詩詞時,通過分析意象能夠感受詩詞美的熏陶,體會美的真諦,培養我們自身的藝術欣賞力。
鴻雁是一種候鳥。迎著長風,大雁由北方飛去南方過冬,總是成“人”字或“一”字排列結伴而行,集體遷徙。古詩詞中運用大雁這一意象常常指的是斷雁,也就是說脫離了群體的雁子,表達的是一種孤獨、愁苦、飄零的情感。如蔣捷的《聽雨》中的詩句“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描寫了在廣闊的江面上,一只獨自飛行的大雁在寒風中不停哀鳴,聲音極為凄慘,它的形象孤單而又渺小,透過語言能感受到大雁的孤苦和無助。由此讓讀者想到詩人自身的遭遇,體會作者遠在他鄉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月亮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古人常常以月亮來比喻人的心境,將月之美與人之情聯系在一起,營造清冷、幽靜的意境。月亮是自由的、美好的、空靈的,讓人向往,但月亮又是悲涼的、悲慘的,象征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詩人的心境不同月亮的意象也有所不同,有的詩人喜歡用月亮烘托清幽的氛圍,以表詩人怡然自得、曠達寬廣的胸懷,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中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描寫了山澗中清澈明凈的月亮,表達了詩人對月亮的欣賞與贊美之情。而有的作者則用月亮寄托自己的思想和哀愁,如蘇軾《水調歌頭》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詞表現的是作者對親人和家鄉的無限懷戀之情。
古人常常用花開花謝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花兒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花落則引起人們的傷感情緒,延伸出惜春、傷春的情感,發出韶華易逝、容顏易老的感慨,感嘆世事無常猶如花開花落。如詩經《小雅·裳裳者華》中“苕之華,蕓其黃矣。心之憂,維其傷矣”用落花來表達瀕臨絕境的生命墜落之意,此處的落花賦予了生如夏花的絢麗意味,由花的衰敗轉為對人生盛衰的思考。
在古詩詞的創作中,作者常常表達離別情愁,正如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他的纏綿之苦。古詩詞中的離別之詞經常以特定的機景物為依托,如酒、楊柳、歌曲、長亭等,如“長亭外,古道邊”營造了離別的氛圍;楊柳代表“留”,就是不要走的意思,折柳也就是說表達不忍分別的情感,而且柳樹與其他樹木相比生命力較為頑強,也表達了作者對離別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對方諸事順利。
古詩詞創作中,用來表達作者思鄉之愁的意象有很多。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用寒蟬凄慘的叫聲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句用月亮表達自己孤身一人遠在他鄉、渴望與家人一同上月的心情。柳永在《雨霖鈴·寒蟬凄切》中寫“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抒發了獨自一人在外對家鄉濃濃的思念之情,夢境回鄉,醒來卻不知身在何處而產生悵惋之意。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一句表達了詩人鄉愁無從寄托的苦悶情愫,只能將情感寄托于大雁,渴望自己變成一只大雁,飛回故鄉。
古人在談論愛情時,經常以天地為證,日月為媒。晏幾道《臨江仙》中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一句,燕子是愛情的象征,有“斑竹一枝千滴淚”,用斑竹血淚表達刻骨銘心的愛情;“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中杜鵑的悲鳴;李白詩歌《古意》中“君為女蘿草,妾作兔絲花”,古人常常用“女蘿”和“兔絲”來比喻新婚夫婦,表達古代女性忠貞不渝的形象。
總之,古詩詞中的意象有著豐富的情感表達作用,我們通過體會古詩詞中的表達對象,可以感受每位作者的不同情感,他們善于巧妙地運用語言、靈活地使用意象來傳達自己的情感內涵,使讀者在鑒賞的過程中感受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不畏強權的精神品質,不僅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還能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審美能力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