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中
(水南鎮吳仲良第五小學,四川 資中 641200)
教學效率是教育永恒的話題,英語教學也不例外。不少老師的教學實踐證明: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水平的學生,由于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往往大不一樣。因此,研究如何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按照最佳的方式組織教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英語教學真正做到“輕負擔,高效率”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仍十分重要。
筆者認為: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提高是搞好教學活動的基礎。英語老師具有廣闊的知識面、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教學大綱是教師搞好教學的重要方面。但要搞好教學,光靠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不行,還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對這兩方面進行論述。
教師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的素質高,專業知識面廣博,信息量大,駕馭教材教法的能力強,掌控課堂能力強,課堂授課生動,學生就肯學,愿學。反之,教師的素質低,各方面的能力受限制,所講的知識不能吸引學生,學生就會厭學。因此,要想當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質,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終生學習,這樣,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使學生也受益終生。英語教學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外語教學法等理論便是這些規律的總結和體現。英語教師一定掌握并遵循這些理論,才能形成鮮明的指導思想,實現科學教學。大綱是教師從事教學和對學生進行考核的基本依據,老師一定要吃透大綱精神,明確教學目的和要求,并在備課、上課過程中自覺貫徹,才可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否則,教學目的都難以達成,更談不上提高效率。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科學,只有重視語言運用,才能使英語教學獲得成功;只有經常通過趣味的語言場景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發他們想學的欲望,張口說英語的欲望,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從而提高成績。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不斷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剛接觸英語,會對英語頗有興趣,尤其對英語對話更感興趣。但當學到語法、句型、短語等英語用語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興趣消失。為此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背景的教育,英語風土人情的教育,講英語的國家的禮儀、風俗、文化的教育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想去說,想去看類似的文章,而不是因為厭學而止步步前。
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前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學會一個簡單的問候語。比如說詢問身體狀況,詢問天氣,詢問時間等。在八年級時,學生學了一年多的英語了,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組成學生排練小童話劇、課本劇的即興表演等,這樣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養成敢說、敢做的個性,這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是有很大好處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學唱英語歌曲、成立英語閱讀小組等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的鼓勵學生自覺的學習這門語言。總之,興趣要適時激發并加以保護。
師生平等和諧的情感氛圍,是一種非智力的情商因,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據此,老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構筑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其次,要通過情感態度的培養,盡可能排除學生學習英語的各種心理障礙,創建良好、輕松、民主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力和非智力因素。在傳授知識時,教師要加強與學生情感方面的交流,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更重要的是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對每個學生充滿期待,不歧視差生。
現在不少學校在上英語課的時候教師會盡可能地說英文,其目的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聽力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在上課的時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去聽講。只有全神貫注地去聽課,才能真正跟上老師的講課思路,才不會聽漏重要內容。老師在講授的時候,學生一定要對老師是如何分析的、講解的留意去聽,對于一些重點單詞、短語和句子的翻譯要細心體會切不能馬虎,沒弄懂的課后要想法及時彌補。
課堂教學中,教師富有教學藝術,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應體現出科學,準確,藝術并具有感染力。教師要有積極的心態和激情,,要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這樣課堂才能有聲有色,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應。。
教師要努力創造出一定的語境,把學生引到真實的生活情景,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角色,走進課本,走向知識。如,教學hungry,thirsty,hot等都可以用面部表情和動作表達出來;如在教進行時態時,教師表演動作,來問學生:“What am I doing”然后進行問答。這些表演動作簡單,形象直觀,學生最感興趣,最容易接受。同時還可以讓一些學生表演,其余學生說英語,培養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不怕講錯的習慣。從而,使學生養成能運用英語的良好習慣,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實處,這樣教學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作為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如實物、圖片、投影、簡筆畫等)或電化手段(如錄音機、投影、多媒體等),來輔助教學,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運用,強化對所學語言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自己在預習的時候,對一些知識有了自己的心理預期,但是這些預期并不見得是完全準確的,所以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從而找到差距,看看自己理解的和老師講解的有多少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就可以迅速提高。通過這些比較能提高思考能力,還可以加深對文章、語法及知識點的理解,一舉多得。
英語語言的學習是一個相互交流的行為。在課堂上,學生需要及時地給老師以反饋。一般來說,老師都很樂意接受學生的提問,因為這樣將會營造出一種濃郁的學習氛圍。所以,當自己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應尋找合適的時機進行提問,及時解決問題,其他同學也從中學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