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竹
(南充市高坪第八小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新時代呼喚語文教學要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性質。一方面要求學生有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具有基本的人文素養、民族修養。小學階段,是語文教學的起步階段,語文教師要為學生該學科的學習打下積極的基調,熏陶優良的氣氛,感受文字魅力,接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洗禮。本文將對小學語文教學基本概論進行一個簡單的敘述和探討,以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在過去的教學中,人們深刻體會到教育分工帶來的好處,它讓教學更深入、精化的發展,同時它也成為了知識隔離和分割的重要推手,教師將學科劃分為單元、獨立的知識點,學生難以深入思考,將各個體系、知識聯系起來。沒有聯系的知識讓學生不能承上啟下地將做自己的知識庫進行更新,只能照搬教師所傳授的模塊。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是一個教師去一個小學授課,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打招呼,有一個學生居然對教師說:“老師—逗號—你好啊—句號”。學生之所以這樣表達,是因為教師說把標點符號念出來,考試寫句子就不會出錯。顯然,這種教學是活生生的將語言表達與標點符號分裂開來,斷裂的知識體系實則違背了分工教學的意義。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兼顧知識分工與知識整合之間的聯系,即發揮知識分化的精深性,也要提高各個知識之間的紐帶關系。
首先,整合性教學提倡以知識核心為主脈,將各個零散的知識聯系起來,組合成新的內容,而這也將發揮新的化學反應。教師以某一個教學內容為核心和主題,整合與之相關的內容,將知識串聯起來,拓展相應的學習材料,設計相關的練習,在符合學生實際情況下,將關鍵的知識由具體上升到抽象之中。
其次,整合性教學要求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融合到學習之中,挖掘自身的創造性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能開發學生潛能的有效手段是游戲和藝術活動。教師能夠設計一些有趣、有意義的主題活動,讓學生以小組模式開展,通過探究與合作找到學習的快感。比如,教師可以以漢字掌握為主題開展活動,讓學生進行填字游戲、組詞游戲、故事接龍等,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悟性。
整合性學習是一個較為綜合的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能夠將各個知識整合化一,各種教學策略能夠有多個目的和多元化方式。能夠關切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心理機制,并且將其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之中。總而言之,綜合化、整合化教學是教師教學思路的體現,而這更進一步要求教師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觀念,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看到教學整合的重要性。
辨別知識的掌握情況,主要在于學生知識的內化程度。學生通過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將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對知識內化程度越高,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就越高。在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成績效果來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理性,學生會解答題,并不代表學生就真正將知識演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另外,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很少關注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僅僅重視知識內化的結果。由此,維果茨基提出了心理工具來幫助學生提高知識內化,心理工具是用來調節個人的行為、心理活動以及行為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心理工具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較為基礎的心理工具,一種是高級階段的心理工具。基礎的心理工具在語文中是指學生對符號、圖像、數字的認識,能夠接受教師傳遞的信息,自動加工成為自己能接受的知識范圍。而較為高級的心理工具是指學生能夠掌握學科學習的本質,在語文中表現為圖像思維、文字感知、知識的組織方式等。
從心理工具的概念中可以知道,心理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對象性。高度的概括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做到由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再到具體,反對將某類內容完全割裂和孤立開來,努力將語文教學融合為一個大的整體。當語文融合為一個整體,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時,教師再將它滲透到不同的教學分支中,充實內容,學生對知識的轉化能力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對象化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客觀活動的對象化;二是主觀反映活動的對象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的目標是學生,知識轉化的對象應該面向學生,理應以學生為中心,面向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開展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如果僅僅站在自身角度思考,難以將主觀活動對象化。所以,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隨著學生的變化而變化,根據學生知識轉化的薄弱之處和知識興趣點出發來設定教學目標。
當下很多教師教學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習慣性地套用某一種模式進行教學,導致教學就像是執行某種程序,當學生偏離程序時,教師不會及時修復,而是強行把學生拉到自己的程序范圍內。知識具不同的形態,最典型的知識形態是理論化和執行性的形態,比如,詩歌鑒賞或者美文賞析中的方法是理論形式,而寫作則是執行性的形態。如果教師對兩種知識形態的教學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學生難以對技能性和價值性內容進行區分。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對不同形態的教學進行一個適當的區分,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形式。在面對理論性知識時,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概念性的掌握,對陳述性知識的理解,了解它是什么。而對于操作性較強的知識,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怎樣做,如何做,適當地加強學生的練習。區分知識形態不僅僅是幫助教師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還有利于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加工。學生常常有一種誤區,教師所講的寫作手法都懂,學生自己寫作的時候就面目全非。顯然,是學生沒有區分知識形態。寫作性知識的學習方法應該加強練習,僅僅靠理論知識是難以獲得成功的。
小學教育可以帶有一定的教學功利性,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更新,推動著教師不斷前進,賦予了教育新的意義。但是,教師不能被小學教育的功利性所完全淹沒,失去了教育的意義。教師應該兼顧兩者,既能夠看到短期效益,也能看到長遠教育;既能夠繼承傳統教學優良之處,也能創新教學。只有教師的成長,才能保證學生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發展,并且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