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東風小學,河北 霸州 065700)
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此類文學作品的教學策略,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教學中要根據兒童文學作品體裁的特點及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組織教學。
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兒童文學作品時,要抓住兒童文學的文體特點,這樣就等于找準了教學的核心,建立了兒童文學教學的重要突破口。教師要認識兒童文學的作用,并可圍繞兒童文學的作用去思考教學目標的制定。
首先,要注重兒童文學的認識作用。帶領兒童走入文本,去“認識社會、認識歷史、增長生活經驗、增長知識、啟迪心智。”;其次,要注重兒童文學的教育作用。充分理解兒童文學“在情感教育、審美教育、語言能力培養方面所具有的特別的優勢”,注重兒童文學作品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再次,要注重兒童文學的審美作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以其豐富的美感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時也以此陶冶他們的思想情操,培養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理解兒童文學作品的審美作用,引導學生去發現美,發現純潔與高尚,發現善良與愛心。最后,要注重兒童文學的娛樂作用。對兒童來說,獲取閱讀興趣是激發他們開展文學閱讀、維持文學閱讀興趣的核心動力。別林斯基曾呼喚兒童文學應給孩子以歡娛,“給他們快樂,而不是沉悶,給他們故事,而不是說教”。
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結合兒童的心理、智力發展特點,根據不同兒童文學作品的文體特征和美學特征,從激發兒童興趣入手,來思考兒童文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小學生活潑好動,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往往憑借興趣,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應該是教好語文的關鍵,兒童文學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所以,在兒童文學教學中,更應從激發兒童興趣入手,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筆者回憶起在一次閱讀課賽課活動中,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導入后,學生經初步閱讀文本,便直接從重點詞“美”與“丑”的對比切入,帶學生進入重點段落,著重分析發掘學生對重點詞語的體會與感悟。這就過多地向兒童強調作品的思想教育內容,忽視了作品本身的故事對孩子的吸引,沒有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故事,所以就會淡化孩子閱讀的興趣,也忽略了孩子對文本的個性體驗與解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重兒童文學作品故事的整體性,特別是在教學一篇兒童文學作品之初,一定要注意創設與作品相關聯的閱讀情境,并有故事整體性的觀念,讓孩子在“聽完整的故事”的快樂中去閱讀。
兒童的思維特點更趨向于形象化,小學階段的兒童憑借具體形象的聯想,而不是憑借對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關系來理解事物。學生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更偏重于直觀感受,想象活躍、豐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這一兒童思維發展特征,充分利用兒童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制定與之相應的教學策略。比如在童話教學中,要充分給文本留白,讓孩子展開豐富的想象,實現對故事的續寫和改寫,在實現對故事情節拓展的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設計說話環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再向學生滲透寫作方面的技能指導,讓孩子把說的話再寫下來,寫孩子自己想象的故事,有意地對學生進行寫作的訓練。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兒童文學作品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手段的作用。可以通過互聯網,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動畫、聲音等資料,讓兒童看到紅的花,綠的草,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學生在這種具象的情境中,便于加深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對故事的理解,也會更加愉快地去學習。在講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可利用這些直觀的圖片給予內容以補充說明。在多媒體的技術下,還可以在平時的課堂中播放兒童劇和優秀故事,讓學生從更形象的角度來看待兒童文學,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是要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學生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故事會、講故事比賽、兒歌朗誦會、兒童詩歌創作展覽、兒童文學作品課外閱讀交流、作文實踐交流等諸多活動,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的持久性,讓學生樂于閱讀,學會閱讀。
二是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要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讀物,指導學生課外通過圖書、報刊、雜志和網絡等途徑,多渠道地去閱讀兒童文學作品,加大學生對兒童文學作品的閱讀數量。加強和學生的交流,傾聽學生的閱讀體會,認真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
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師要注重對各類兒童文學作品特點的學習,并在充分認識兒童文學作品體裁的特點和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兒童對兒童文學作品學習的興趣,通過兒童文學作品的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