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河北省雄縣雄州鎮一鋪西小學,河北 雄縣 071800)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由于它在改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等方面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一)分組。
按照均衡的原則,依據學生的學習,生活上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組,每六個人分成一小組,取長補短。打破以往傳統的桌凳擺放模式,把桌凳擺成回字形,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排列組合,優生帶弱生。
(二)制定合作制度。
采取小組合作后,我們采用積分形式,學生答對或答錯會得到想要的加分和扣分,每節課評出3個優勝小組,每天評出兩個優勝小組,每周評出一個優勝小組。學生變之前的單獨思考為共同討論解決問題,變獨享成果為樂于分享,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問題,共同探索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課前:分好合作學習小組。要事先充分考慮每個小組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甚至于性別、平時的關系等。要制訂成員分工,主要有組長、資料員、報告員、記錄員等,并確定輪換順序,在開始的時候應安排學習、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操作。在分好合作學習小組的前提下,還要細化教學設計。備課階段要細心思考,明確小組合作教學的目的、教學組織、教學評價、教學中的意外等,要考慮好每個數學教學過程以及每個環節的所用時間,上一堂小組合作學習課,教師在課前至少要花數倍的時間進行預習和備課,只有準備得充分,才能把這種新的課程上好,上透。其次,課中: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情況進行適度的調控。在低年級中,由于新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主動性要求較高。因此,對低年級的學生開始采用這種新方法時,教師要有耐心,慢慢地培養學生的主動性,但是不能因為難度大而放棄。正是因為以前的教學方法缺陷才導致了他們的主動性較差,在課的開始部分中和在一個新課開始時多采用這種方法,而將小組學習和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一定的比例的組合,并根據不同的階段進行適度的比例的變化。在具體運用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積極性的不同,要特別關注積極性差的學生并對他們有明確的扶持步驟。最后,課后:要及時在課中和課后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和評價,而評價的根據不僅僅在于課堂中的表現,更在于課后對學生的跟蹤和反饋,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課后交談、作業等多種方式來了解所進行的小組合作教學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并進行深刻的反思,在教學內容、組織、評價整個體系上進行優化,從而做到對下一次學習的良好的指導和促進,最終形成好的學習合作效果。
(一)實驗、操作時的合作學習。在實際的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有時候學生個人是無法靠自己的智慧和行動獨立完成,這就需要融合小組成員的聰明才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二)獨立思考出現困難時的合作學習。在新授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提出一些質疑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的欲望,然而大多數學生對知識的本質認識不清,表現為迷惑,就無法獲取新知識。甚至經過反復的思考、實踐,自身也不能獨立解決,如果此時采用合作學習,可以形成較濃厚的研究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三)意見不一需要爭論時的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基礎、經歷等的不同,對問題的看法也迥異,經常會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時候,這時教師不要急于下定論,而應該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充分的討論,讓意見不一的雙方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與對方爭辯,在辯論中明晰正誤。
(四)解答拓展延伸題時的合作學習。有效拓展,提高趣味性的同時,達到知識的延伸,激發學生深入探索的熱情,也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實用性。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能及時反饋信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給每位學生都留有一定的思維發展空間,學生在整節課當中,始終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課堂氣氛思維活躍,活而不亂。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合作學習更加注重學生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使優生、差生之間的關系“息息相關,沉浮與共”,都得到相應提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都參與其中,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競爭,在合作中體驗成功,在合作中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