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喜
(河北省雄縣教師發展中心,河北 雄縣 071800)
繼承與發展是此次基礎課程改革的特點。新課標更為徹底的摒棄了以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那種“學科中心論”的教學模式,更為充分地突出了教學中心是學生這一主體。同素質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將“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就學校體育目標而言,強調“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又必須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一教學理念和國際上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新課標通過試行有著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它進一步規定了體育與健康課必須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強調體育教育增進學生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的功能,在體育教學史上將體育功能延伸至社會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即;(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2)激發學生體育活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4)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個學生受益。它不僅符合當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明確了體育教學的目標,而且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課堂教學在體育教學大綱的規定下,為實現體育課目的對課堂教學提出了三項任務,即:發展身體,增強體質——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思想與道德意志教育。為完成這三項教學任務,教師備教材,備器械,寫方案,吃力地去教,學生費勁地去學;心血與汗水付出多多,匯報與收益卻少之又少;以至于學生跨出校門,走向社會仍不知體育課上學了些啥?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教學模式上的遺憾。而新課標推陳出新,拾遺補缺,以發展的觀點提出了五個領域目標,即: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這五項領域目標較之于三項任務,更加完善、具體。在培養人才方面,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更適應于現代社會教育,適應于社會未來。
新課標下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再向以前教學大綱那樣有統一規定,因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當然,原則上必須求穩求實、且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第一,系統知識與系列活動的關系。教學內容選擇的關鍵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科課程中知識、原理和技術在活動中直接經驗的感受與體驗的相互轉換,使學生愿學樂練,受益終生。在教學中,教師關注的是教學計劃、內容是否完成,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至于學生愿不愿學,是否開心快樂,更不為教師所關心,于是出現了學生喜歡體育但卻不喜歡上體育課的怪現象。體育新課程強調:“學校體育教學應面對全體學生,其主要目的和任務并不是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運動員,而是將他們培養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健康人才”。體育新課標的實施,使廣大體育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突出以生為本,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已逐漸被廣大體育教師所認同,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第二,考慮到民族、地區及城市與鄉村差異的關系,因而盡可能地從實際出發,挖掘鄉土教材和民族傳統教材,注重所選教材的特點,突出自己的特色。
首先,從師生關系上講,傳統教育中的老師常常以嚴師自居,高高在上,讓學生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師生的關系難以融洽,情感難以溝通。因此教學或表現為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或表現為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是對教學關系的正本清源。其次,從組織教學方法上講,技術、技能的學習不再是精講多練,教師一統課堂的教學模式,而應該是多姿多樣,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及組織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向學生進行適當的示范、表演、指導、輔導及總結,教師的作用重在引導和指導學生進行練習。其教學組織形式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運用并有所創新,采取諸如教學分層式、自主選擇式、自主結合式、俱樂部式等。不求規范統一,但求學生練習主動積極、創新求趣。通過創新求趣,張揚學生個性,進而縮短個體差異,確保每個學生受益。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評價體系過于注重對學生身體能力的評判,而忽略了教學評價中督促與鼓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及通過反饋改進學習的功能,也忽略了身體差異與體能大小,因而教師與學生大多追求分數。致使客觀上的分數與實際能力脫鉤,因此不利于發現與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不利于了解學生的需求;不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確立自信。其數字式的分值往往損傷了學生的自尊,扼制了學生個性的張揚。對學生的體育學習的評價內容基本上局限于體能和運動技能的評價,忽視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養成,情感意志以及合作等方面的評定,這對學生來說是很不公平的。因為不同學生在體能、技能、興趣、個性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就忽視了“平等享受教育”的新理念。
總之,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給學校體育教學帶來了一場革新,無論是教材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框架結構,它將更有利于實現體育的社會功能,體現體育育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