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四川省儀隴縣新政小學校,四川 儀隴 637676)
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學生的心理處于壓抑、不滿狀態,或者失去信心時,將直接阻礙、削弱甚至中斷智力活動,使學習的向心力遭到破壞,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內在興趣,才會產生強大的動力。同理,要讓學生喜歡數學,就必須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有以下幾條: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他們渴望理解和關愛,理解是師生互信的紐帶和橋梁,理解學生,就是要以飽滿的熱情深入到學生中去,一個會心的微笑、一顆誠摯的心、一句真心的贊語,都是師生互信的信號,學生考試取得了好成績,獲得了成功,要及時祝賀和鼓勵;學生前進途中遇到了困難,遭受了挫折,要及時安慰和支持,學生感到老師和他們苦樂與共,自然就會親近你,唯你的馬首是瞻,這時,你趁熱打鐵,正確引導,學生就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清除自卑,找回自信,把你所教的學科當作他們自己的試金石。
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興趣的產生和保持有賴于成功。學生只有在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體會快樂和自豪,才能對學習產生親切感,進而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挺進,形成穩定的興趣。我的課堂是一切從學情出發,精心設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涉足“跳一跳,夠得著”的有坡度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感受成功的樂趣,以此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宜淺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講練結合,做到每節課的重點難點當堂解決,建設學習小組,課堂問題分層設計,讓優秀生輔導潛能生完成課堂內容的學習,拓展延伸部分,要求優生自己去探索發現、以滿足他們希望深入挖掘知識的心理需求,這樣既確保了絕大多數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又重點地對潛能生進行了輔導。一句話,課堂上讓所有的學生都行動起來。
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我先出示一個長方體玻璃容器,把一個鋼球浸沒在容器內的水中,要學生求出鋼球的體積。題目一出,學生興趣很濃,我要求小組討論,幾個優生不顧學習小組的界限,集中在一起小聲討論:“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球的體積公式?怎么能求出鋼球的體積呢?”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說:“老師,你忘記告訴我們球的體積公式了,不能直接求出球的體積,不過我們可以求出水的體積,用玻璃容器里水面上升的體積減去原來的體積,球的體積就算出來了。”我問:“水面上升的體積怎么求呢?”經過討論,有學生提出:只要先量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再量出玻璃容器的長和寬,然后計算體積。我又問:“水面上升的高度又怎么測呢?”有學生搶答道:“先量出玻璃容器里水面的原始高度,再量出鋼球放入后水面上升的高度,把這兩個高度相減就可以了。”我把教學內容巧妙地轉換成一連串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就被充分調動了,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練習的原則是:潛能生做基本題;絕大多數學生在完成基本題的前提下完成中等難度的綜合題,優生思考探究較難的題。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驚訝感情――是尋找知識的強大源泉。”基于此,我在課堂上,盡量展示學生一時之間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議的新事物、新觀點、新材料,學生越是驚訝,求知興趣就越濃厚。
利用多媒體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開發的情境,提出別出心裁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探求欲望;提供有啟發性的材料,為學生靈感的爆發創造契機,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個人見解、切磋交流。例如,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章:我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長方形的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面積是40平方厘米,我問道:“平行四邊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面積也是40平方厘米時,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是否有關系呢?有的話又有什么關系呢?大家想想。”這樣一來,課堂上就形成了學生大膽猜想問題、急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數學教學一旦脫離實際,那數學學習就成了“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學生哪來的學習興趣喲!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告訴我們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的,要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要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鞏固知識,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如學習《千克和克的認識》,我要求學生調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塊肥皂、一袋大米、一臺電腦……它們是多少克,多少千克;學了《數的組成》要求學生探究超市商品為什么要包裝成一包一包的、一盒一盒的和一箱一箱的;學了《平行四邊形》,要求學生計算住處周圍正在施工的建筑物的面積,并與工人師傅探討計算的過程和結果……設計這樣的練習,引導學生把課本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大大拓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空間,學生學到的就不僅僅是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更好的激發。
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保持,我經常運用數學知識為學校周圍的父老鄉親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我的親力親為,為學生樹立了積極向上的數學價值觀,學生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力量,樹立了榜樣。我班的學生在我的帶動下,學習數學的興趣,一直比較令我滿意!
卑之無甚高論,筆者只是簡要的介紹了一點自己教學的感受,目的在于拋磚引玉,希望能從同行的教學藝術里學得更好的教學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