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1191)
隨著信息化浪潮在全球的興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不斷融合,教育發展步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高職大學英語課堂也要順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合理有效地應用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根據對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分析以及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以移動學習、翻轉課堂為理論基礎,通過任務型教學、情景教學法、啟發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采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在本文中,筆者將呈現的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大學英語》第二冊Unit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教學設計。
移動學習(M-Learning),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正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目前教育技術領域研究的新方向。移動學習以其具有隨時隨地的學習形式和學習者條件不受限制等特點,獲得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它被認為是一種未來的學習模式,或者說是未來不可缺少的一種學習模式。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協會委員會認為,移動學習是指依托目前比較成熟的無線移動網絡、國際互聯網以及多媒體技術,學生和教師利用目前較為普遍使用的無線設備(如手機PDA、筆記本電腦等)來更為方便靈活地實現交互式教學活動,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其特點是移動性、隨時隨地性、交互性。移動學習需要建立在一個基本的條件上,即學習者按需要自主地學習。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為大眾群體提供免費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程序。微信集文字、語言、圖片、視頻發送和共享于一體,其開放性、共享性和互動性的特征,正是外語學習的必要條件。微信作為一種新的社交媒體,迎合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對學生受眾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該平臺能夠實現信息一對多的傳播,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和傳播能力。
翻轉課堂將傳統的教師教授課程、學生被動聽課的方式“翻轉”為學生通過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積極主動學習知識的方式。翻轉課堂的興起,給傳統課堂教育模式帶來了新的活力,對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為學生的創新學習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們可以不受地點與時間的限制進行自己時間的合理調配,也不會受到課堂教學與老師的種種限制,學習的內容不斷的得以充實與擴展。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之中由于是在互聯網上進行學習,可以更好的接觸各種各樣的知識講解,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效果,促進英語水平的整體大幅度提升,適應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及不同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
高職英語是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程,授課面向全校各專業大一學生。本著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高職英語教學旨在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提升職業能力和個人素養,為學生就業、交流奠定語言基礎。該單元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談論的主題是環境現狀以及治理環境污染的措施,進一步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熟識話題。
我們的學生都是95后的孩子,這些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聽說能力較差;缺乏參與意識,習慣被動聽講;學習方法單一,缺少科學指導,但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因此,需要進一步夯實基礎知識,擴展知識儲備;開展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調動學習熱情;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習效率。
本節課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知識目標是掌握與環保話題相關的單詞、短語,這將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能力目標是立足語言實踐活動,開展合作學習,能夠用英文探討環保話題,教學難點是學生學會如何表達環保觀點;情感目標是引導學生在體驗、實踐、合作、交流中增強了解,并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好的教學策略是實現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
關于教學方法,我們認為:“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專業和語言認知水平的不同,選擇、整合不同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各種觸目驚心的環境惡化圖片以及英文演講,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進行啟發式教學,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就話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采用任務導向法來規劃整個教學設計,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的方法開展更為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除了傳統教學手段外,我們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設計中。通過信息化手段、互聯網科技推送學習資料、發布學習任務,迎合了學生指尖式學習的偏好。同時,網絡學習平臺和交流工具使互動交流更為便捷。各學習平臺的討論區可以讓學生獲得學習的實時反饋,學生可以獲得更便捷的幫助和指導。
整個教學設計劃分為三大環節。
課前準備環節。教師通過手機微信平臺向學生推送微課視頻,“語境法猜詞義”以及“我有一個夢想”,使學生掌握猜詞技巧,熟悉本單元話題,隨后推送學習資料,要求學生進行聽力練習和單詞預習,以此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介紹。進入課堂的第一階段,教師首先檢查已布置的自學任務,與學生討論本單元的知識重難點,引入主題,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說明教學步驟。在該階段,教師聽取學生的課前自學匯報,通過師生交流和提問的形式,了解學生在課前預習出現的問題。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演講A Scene to Remember,教師講解演講中遇到的生詞以及與環境相關的單詞,接著播放一段討論環境問題的音頻,重復播放并在幻燈片上給予內容提示,引導學生模仿他們聽到的對話。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組織的探究性學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What kind of the situation do you know about our environment?What can you do to solve the pollution problem? 最終每小組挑選一位代表做2-3分鐘展示,每小組展示完,其他小組要求進行點評,最后評選出最佳展示。隨后,教師在此基礎上給出點評。通過課堂系列活動的進行,提高學生英語聽、說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力。
師生交流環節,課堂的最后階級,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總結和反饋,同時引導學生登錄U校園智慧云平臺,找到“作業”欄里布置的課后作業,提醒學生需在規定時間內提交作業。要求學生課后在微信公眾號平臺掃描二維碼,完成課堂教學反饋。學生所填寫的問卷調查表包括:學習計劃的安排、學生對教學活動設計的評價、學生的學習參與度的評價、成果展示的評價等多個方面。
學習評價不僅是針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更需要建立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真正做到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對個人的評價和對小組的評價的結合。就本次課而言,教學評價由四部分構成:課前自學與任務完成(20%)、學生互評(20%)、教師評價(30%)、課外拓展(30%)。課前自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評價根據學生在課前參與互動平臺的討論情況以及提交的作業給出。學生互評環節主要的依據是:一是學習小組的活動展示所獲得的同學評價;二是通過問卷星的調查問卷設計關于學生互評的調查問題。教師評價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學生參與課前討論的情況;二是在課堂教學環節和課堂活動環節的學生表現。課外拓展依據學生完成課后任務的情況。
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可以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促進高職高專職業英語教學效率的提升。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使用應以實現教學目標為最終目的,應為教學設計而服務,不能生硬的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安排,結合具體的教學設施,選用合理有效的信息化資源,靈活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不能為了“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而“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積極探索信息化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更大程度上發揮信息化技術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