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欣
(四川輕化工大學外語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我國對英語教育的推廣就已開始,從最初專注于表達形式和詞匯語法到目前的現代英語,從幼兒英語到高校英語的普及,英語的推廣在國內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隨著對英語的表達深入研究以及在持續不斷的英語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意識到文化在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接觸以及了解不同英語國家的文化,不僅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尤其是相對較高水平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
文化教育是英語應用的基礎。如果一個學生不了解目的語相關的文化背景、語言應用規律、民族習俗、價值觀念以及詞語的內涵,即使個人語法、發音掌握得再好也難以順利進行交際。文化的概念是非常廣泛的,他可以指人在社會生活中通過運用理性和經驗對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生活加以認識和反思而積累的知識;也可以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段時間內創造的物質文化財富和精神文化財富的總和。由于文化寬泛的概念,其在各個學科中也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就英語教學方向而言,它涉及英語國家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文學藝術等方面,這些方面在英語運用中其實都各有體現,因此在英語的教學中重視對文化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文化的教育是克服不同文化差異的必經之路。21世紀是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全球文化語言溝通更進一步的時代。隨著各種交通工具的不斷更新,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不同的國家民族之間各有不同而又互不相融的文化碰撞也越來越激烈。由于時常缺乏對目標語國家語言文化知識的了解及受到漢語表達思維慣式的影響,導致譯者在對外交往過程中產生誤解的現象屢見不鮮。因此要想克服文化差異,文化教育必不可少。
文化教育是實現語言交流的重要要求。我們經常說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我們最常聽說的最簡單的語言能力就是指單詞、語法。而現如今大多數人已經達成了一種共識,語言能力一般指聽、說、讀、寫。在傳統英語教學中,受到教學大綱以及課本的限制,教師往往著重培養學生在交際中創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使用高端的詞匯,強調語言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忽視了對學生對外交際能力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在實際的英語應用和交流中,不僅要學會判斷自己或者他人說出的句子是否合乎語法,還要學會判斷這些句子是否符合該國文化,在該國文化中是否是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從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來看,由于中國人和不同英語國家的人所處的歷史背景各有不同,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道德倫理觀念、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比如西方人敬酒只敬一次,在中國酒文化中則講究敬酒多多益善。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定造成語言詞義、語義、使用的范圍、比喻意義甚至情感色彩等現象的差異。例如“性感”一詞在英漢兩種語言體系中的情感色彩就有不同:在英語體系中是褒義詞,在漢語體系中則更多偏向為貶義詞。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經常會有學生不能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導致對一個詞語的含義或者情感色彩產生誤解。因此在外語教學中,不僅要幫助學生詳細了解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社會風俗習慣,更要重視文化教育。
目前,從大學英語教學的狀況來看。長期以來,外語教學模式多是傳統教育中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并且更多的是教給學生所謂的單詞的含義、語法的結構和應試的技巧,卻沒有給予傳授文化知識教育同等的重視,乃至造成了大多數學生會說但語言運用不恰當或者脫離社會文化領域的不良后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語言和文化是同根相連的特性,過分去重視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語言的應用,這些都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常見的現象。
通過對大學生學習現狀的觀察。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老師,從十二年的學習生涯中(小學到高中),學生習慣性地接受填鴨式的傳統教育模式,缺乏學習主動性,在應試教育的體系里面形成了教師教育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這種模式深深地刻印在了學生的日常學習習慣之中,絕大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依然繼續著這種學習模式。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中,更多的是背單詞和短語、記句型、做練習,最終考試成績得優,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大大的忽視了文化差異。其后果就是學生在學習生涯完結之后仍然不了解外國文化,不理解外國思維,在理解方面造成很多誤區,啞巴英語現象尤其嚴重。學生既不能真正得到提高,也不能對語言實際運用,教學質量自然就有問題。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引入文化教育就十分必要。
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眾所周知,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就像是總體與個體,二者互補,并且不可分割。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之下,社會文化都無時無刻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日常行為。在戴昭銘所寫的《文化語言文學導論》中有這樣的一個例子:假如一個人學會英語,就像他學習用刀叉吃飯,如果這個人學習漢語,就仿佛他把刀叉變成筷子。我們學習與運用語言也是這樣,因此,外語的教學既不能脫離實際,也必須要考慮到目標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如果在學習中,不了解當前語言的文化背景,就很難的正確運用。因此,學習一門語言,就必須要對該語言所在國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在人際交往中,就容易造成誤解和缺少隨機應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