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勝
(四川省林業物資供銷總公司,四川 成都 610081)
生態林業工程包含的內容是多系統、多維度的。在生態林業系統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保、交通、生產等各個領域都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例如:加強生態林業工程建設能夠為水利工程項目奠定基礎,確保水利工程建設質量,是工程使用年限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在保證水資源能夠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也能夠保證水利工程建設質量的穩固、長久。
在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依靠科技進步,持續使用先進的植被技術進行科學栽植,利用前沿科技設備提升樹木的成活率和生長率。以“實事求是、因勢利導”的科學思想為指導,結合項目建設地的實際情況對生態林業工程進行規劃設計和細致布局。在增加生態林業工程建設質量的同時,盡最大努力使其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和環保價值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事都“以人為本”,生態林業工程概莫能外。在栽植培育、施肥灌溉、防治病蟲害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離不開人工、人力的具體幫助。這些都是提升生態林業工程建設質量和工程效益的必須。
現在的人們已經嘗到了生態環境被肆意破壞的苦果。人們愈來愈認識到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這也為我國生態林業建設輸送人才奠定了積極基礎。從業人員也清楚地認識到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深遠意義,為了達成“利在千秋”的目標而積極、自主地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用工作行動實現“青山綠山,才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理念,用工作行動確保國家相關法規政策的落實和實踐,用工作行動為國家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做出崗位基礎。
只有建立健全生態林業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使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和改造工作有據可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對于破壞和阻礙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和改造的個人和做法要據理力爭、嚴懲不貸。通過嚴厲的制止和處罰,確保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和改造工作始終能夠循規蹈矩地順利開展,為完善生態林業工程建設提供法規保障。
夯實監督管理工作實效,遵照執行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在生態林業工程建設項目制訂之后的審批落實、步驟實施、作業驗收的全程監管,并在國法、行規的范圍內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選拔和考核。以提升植被成活率為考核手段,增強動態管控效率和質量管理體系,為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和環境改造夯實監管基礎。
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已經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發展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在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法規的同時,也加大了人力、物理和財力的投入力度。這些,都是為了推動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工作的快速、可持續發展。所以說,林業相關部門要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相關政策方針,持續加強對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工作的重視。在完善設備配置、健全材料基礎的同時,確保工程建設的持續、深入開展。收集資料能夠為工程建設地工作提供依據,完善產業信息系統有助于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通過收集資料和完善產業信息加強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通過“金牌員工”、“崗位競賽”等評比和考核工作,使從業人員始終處于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使整個團隊始終處于“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和競賽氛圍,為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工作從業人員的整體綜合素質提升提供知識和技能保障。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也是一個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在進行日常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工作中還要加大對相關工作的研究和創新。與林業專業相關大專院校搞好溝通、互動和合作,加強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吸引和對接。為促進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夯實人力資源和人才基礎。
生態林業工程建設工作的最終目標是:林業科技工程質量的整體優化。要想達成這一目標除了要達成植被覆蓋率,還要改進和造林的質量。在進行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和林木的成長法則。切不可做出類似于“揠苗助長”的蠢事,再有“橘生淮南則為橘”,在進行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地理地貌、土壤土質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進行綜合考量和調研。以達到植樹造林的最佳效果為目的,科學、合理利用當地資源。例如在東北、華北、西北平原,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目的就是提高林網的防護能力;在戈壁荒漠,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目的就是用以“固沙防風”;在丘陵山區,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目的是防止泥石流、山體滑坡以及水土流失等。
總之,對于樹種、樹苗、林種的選擇必須科學合理。要綜合分析、縝密考慮,選擇適宜工程建設當地的地形地貌、土壤土質、溫度氣候以及微生物、原生物和當地易發的病蟲害等各種因素,對樹種結構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對影響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的各種因素都要采取綜合治理的方式,預防為主。
十年樹木。為了達成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終極目標,要從物力、財力等全方位入手。同時還要依靠持續進步的科學技術和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增加植被覆蓋率的同時,不斷提升生態林業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效果,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和改造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