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超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 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 2.江西農業大學 國土資源與環境學院/江西省鄱陽湖流域農業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45)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坐擁廬山、幕阜山、九嶺山,北靠長江,東臨鄱陽湖,自然地理呈現典型的“山江湖”格局。九江市地處長江水道與京九鐵路的交會點,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但多數區域屬于江西省水土流失易發區[1],水土流失總體好轉與局部惡化的現象并存[2],制約了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3-4]。水土保持區劃是水土保持規劃的基礎和前提[5],能為區域水土保持規劃與宏觀管理及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依據。本研究在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重要基礎技術支撐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6]確立的原則與方法基礎上,按照水土保持功能對九江市進行了水土保持區劃及相應防治布局,為制定九江市水土保持宏觀規劃、更好地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
在《全國水土保持區劃(試行)》和《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中,九江市屬于南方紅壤一級區、江南山地丘陵區二級區,又劃分為鄱陽湖丘崗平原農田防護水質維護區和幕阜山九嶺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2個三級區。根據《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分析了2個三級區各縣(市、區)氣象、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特點、水土流失防治,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等的區域差異。因幕阜山九嶺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內各縣(市、區)無明顯差異,故不再進行四級區劃;因鄱陽湖丘崗平原農田防護水質維護區內存在一定差異,故又將其劃分為鄱陽湖丘崗平原水質維護區、鄱陽湖丘崗平原土壤保持區2個四級區。詳見表1。
該區位于九江市東、南部,是典型平原水網區,多為濱湖崗阜、平原和水面,行政區劃涉及濂溪區、潯陽區、共青城市、柴桑區、永修縣、德安縣、廬山市、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10個縣級行政區,土地總面積9 564.64 km2,包括鄱陽湖丘崗平原水質維護區和鄱陽湖丘崗平原土壤保持區2個四級區,其中:鄱陽湖丘崗平原水質維護區涉及濂溪區、廬山市、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5個縣(市、區),土地面積5 551.92 km2;鄱陽湖丘崗平原土壤保持區涉及潯陽區、共青城市、柴桑區、永修縣、德安縣等5個縣(市、區),土地面積4 012.72 km2。該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以紅壤分布最廣,以水蝕為主,局部存在風蝕,土壤侵蝕面積1 331.55 km2,其中鄱陽湖丘崗平原水質維護區土壤侵蝕面積669.11 km2,鄱陽湖丘崗平原土壤保持區土壤侵蝕面積662.44 km2。在鄱陽湖濱湖地區和修河尾閭地區分布有大量風蝕沙地,是風蝕的最主要區域。該區水土流失面積分布依然廣泛,多見于生產建設項目場地、風蝕沙地、農林開發、老果園、坡耕地等,尤其是局部地區風蝕、旅游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等較嚴重,同時易造成洪澇、面源污染、水環境破壞等問題。

表1 九江市水土保持區劃成果
根據《江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該區功能定位是: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范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區域性的優質農產品、生態旅游、光電、新能源、生物、航空和銅產業基地。同時,在九江建設地熱利用基地,發展九瑞銅金礦業經濟區、德安有色金屬礦業經濟區。在全省“四區二十四基地”為主體的農業戰略發展格局中,該區涉及鄱陽湖平原農產品主產區。按照江西省果業發展格局及油茶發展戰略,該區正在重點發展早熟梨、油茶等經濟林果。
該區整體以保護農田、維護水質為重點,其中鄱陽湖丘崗平原水質維護區側重于鄱陽湖區的水質維護,鄱陽湖丘崗平原土壤保持區側重于環鄱陽湖區的產業開發過程中對區域本身的保護。開展濱湖地區沙地植被建設、平原農田林網建設及濕地恢復,減輕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影響,加強節水灌溉、小型水利水保設施配套及河湖植被緩沖帶建設,維護水質、減輕農田面源污染等,保護水源地和群眾飲水安全,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
該區位于九江市西、北部的山地丘陵,行政區劃涉及武寧縣、修水縣、瑞昌市3個縣級行政區,土地總面積9 428.4 km2。該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類型以花崗巖紅壤為主。該區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局部有崩崗分布,土壤侵蝕面積1 751.07 km2。侵蝕程度總體以輕度為主,但面積分布廣泛,多見于陡坡風化花崗巖區、林區三近(近路、近村、近水)過伐區、坡耕地、崩崗,以及工礦、公路等開發建設區域。修水縣西部地區水土流失較嚴重。
根據《江西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該區工礦業較少,著重九瑞銅金礦業經濟區和武寧有色金屬礦業經濟區發展,以及修武盆地頁巖氣調查評價和勘查開發。農林經濟重點發展早熟梨等水果產業。
該區以提高生物多樣性、加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保護農田和河道、穩固山地丘陵區生態系統為重點,進行崩崗治理,維護與提高土地生產力。
《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成果對于江西全省各級的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具有直接指導意義。因此,本研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根據《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研究》,基于各分區水土保持功能,因地制宜確定各區域水土保持發展的方向及重點,提出九江市水土保持總體防治布局即各分區防治布局,全面推進九江市水土保持工作。
3.2.1 東部湖區——鄱陽湖丘崗平原水質維護區(四級區)
本區以治理為主,以維護水質為重點,開展濱湖地區沙地植被建設、平原農田林網建設及濕地恢復,減輕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加強節水灌溉、小型水利水保設施配套及河湖植被緩沖帶建設,維護水質、減輕農田面源污染等,保護水源地和群眾飲水安全。
(1)平原地帶。建設農田防護林,完善農田灌排渠系,加強基本農田保護,防治濱湖平原農田區風害的侵襲;在溝道水系兩側及塘庫周邊,注重生態溝岸與濕地建設,有效發揮濕地的水質凈化功能,控制并減少面源污染。
(2)濱湖地帶。以恢復和重建沙地植被為重點,走治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道路。采取沙障固沙、固沙造林(草)等防風固沙措施,加強農田防護林網和林帶建設,保護農田和村莊,防治土地沙化和沙帶擴張,保護當地生態環境。重點是選擇地下水位較高、開發潛力較大、起伏較小的固定和半固定平緩沙地開展治理,優先安排在已威脅周邊人居安全、農田風蝕嚴重及人口密集的區域實施。
3.2.2 中部產業開發區及城區——鄱陽湖丘崗平原土壤保持區(四級區)
本區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以保護農田為重點,開展平原農田林網建設及濕地恢復,減輕農田面源污染等,合理安排坡耕地治理,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
加強坡耕地改造,發展經濟林果,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人口密集的經濟發達區、重點飲用水水源地積極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8-10],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控制,加強小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控制化肥、農藥的使用量,發展與水源保護相適應的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建設生態旅游型小流域,在村鎮及旅游景點等人類活動密集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及流域垃圾處理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減少面源污染。
3.2.3 西部山區——幕阜山九嶺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三級區)
本區以預防為主,以提高生物多樣性、加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保護農田和河道、穩固山地丘陵區生態系統為重點,合理進行崩崗與坡耕地治理,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
(1)以修河上游綜合治理為重點,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地構建立體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坡面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加強崩崗侵蝕防治,改善生態環境。
(2)加強生態脆弱區的森林植被保護和恢復,對毛竹林、人工針葉林進行科學改造和撫育,增強其生態防護效能;重視水源地、城市公園、濕地公園等風景名勝區的預防保護。
(3)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有效防治開礦、采石、修路等生產建設項目帶來的水土流失。
九江市水土保持區劃是編制該市水土保持規劃的關鍵,能有效指導本區域水土保持綜合規劃、專項規劃及生態建設工作。本研究立足九江市水土保持區劃成果,提出了各分區的具體防治布局,對于加快推進九江市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九江市水土保持區劃及防治布局為基礎完成的《九江市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是繼《江西省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獲省政府批復實施以來,江西省首部獲批實施的設區市水土保持規劃,為九江市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美好藍圖與重要依據,同時將為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的山水文化名城,譜寫美麗中國“九江詩篇”提供重要保障與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