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小琴
聚焦話題: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表征和重要載體,傳統節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構成和重要方面。同學們在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時一定有許多故事、許多感觸吧?不妨寫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請以“傳統節日”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聚焦時文
中秋節還未到,月餅卻“霸屏”久矣。中秋節的傳統習俗除了吃月餅,還有祭月、拜月、賞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只是很多習俗流傳到當下,都走向式微和衰敗了。這些習俗的競爭力難道真的就不如月餅的嗎?筆者認為,能夠激發中秋節活力的恰恰就是這些傳統習俗。
商業氛圍濃于文化氛圍,讓中秋節“變味”了。中秋節一到,人們只要打開網頁,走進商店,就能看到各種以中秋節作為賣點的商業活動廣告,滲透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令人不勝其煩。然而,各地中秋節民俗活動卻鮮有宣傳。如此,感慨中秋節“變味”的人越來越多,覺得傳統節日沒意思的人也越來越多。
我們常說:“過好傳統節日,留住中秋的本真。”但你知道中秋祭月是怎么回事嗎?拜月怎么拜嗎?桂花酒怎么釀嗎?這些問題,恐怕只有搞民俗研究的人才能準確回答,其他人即便答得上來,想必也只是略知一二。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論是大環境,還是小環境,都很少有人在中秋節跟我們細細講解這些習俗,也甚少有相關的民俗活動讓我們去了解這些習俗??墒窃诠糯?,在以前,孩子們從小到大都能通過各種活動了解這些習俗,故而使這些習俗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鞍俾劜蝗缫灰姡僖姴蝗缫桓??!碑斚拢ぐl中秋節活力,我們首先要做的也是傳承這些傳統習俗,讓大家在實踐中了解、體味這些習俗,只有這樣才能留住這些習俗。
創新傳統習俗,激發中秋節的“新活力”,并不是說將傳統習俗弄得面目全非,而是融入新的元素。我們當下的中秋節文化內涵也是在不斷的創新中,與時俱進形成的,這個從中秋節的發展史就可窺見一斑。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動。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如果沒有與時俱進,如果沒有創新,時下的中秋節不可能成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那當下我們應如何創新?曾風靡朋友圈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續詩活動,筆者認為可以借鑒,因為這種創新的方式掀起了國人續詩的熱潮,參與率之高,達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這個續詩活動的策劃者充分應用了新媒體的優勢,讓各行各業的人都參與其中。因此,只要能留住傳統習俗的“本真味”,只要合乎規矩,筆者認為都可以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激發中秋節的活力。
用傳統習俗激發中秋節活力,筆者認為,除了上面所言,在活動的舉辦方面,一方面需要充分調動民間辦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要主動擔綱,組織策劃一些大型的、參與性比較強的活動來宣傳傳統習俗,同時,還要正確引導商家,讓商家將傳統習俗融入相關的商業活動。只有多措并舉,方能全面地彰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只有全力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的文化特色,才能讓中秋節充滿活力、吸引力、競爭力。
(選自龍巖文明網)
聚焦熱文
變味的中秋節
吳 怡
離中秋節還有一個月,各大商場就已經提前“開戰”了。買月餅的人很多,這不,我爸也早早地把月餅買回來了。
月餅禮盒有我的課桌桌面那么大,禮盒上的“至尊”兩個大字氣勢恢宏,特顯派頭。媽媽捧起盒子稀罕地說:“這一盒月餅得多貴???”媽媽說著打開來一看,盒內放著12個不同內餡的月餅,個個簪花戴寶,精致無比,要聞一下味道都得拆開三層包裝。這一盒精致的月餅令媽媽特別滿意,她還指著盒子上的字說:“喏,看見沒有?這兒寫了‘百年古法,老鋪味道。光從包裝就能看出月餅的品質了,隨隨便便做的東西,哪會有這么漂亮的包裝?再說了,人家是老作坊老味道,純手工制作。”
看著這精美的盒子,我卻陷入了沉思。我不敢想,每過一次中秋節,就有一片森林倒下。我不忍看,用樹木作為原材料的華美包裝里,盛著的卻是不知道加了什么添加劑的在流水線上大批生產的所謂的“高級月餅”!
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寄托著我們對闔家團圓、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中秋節的夜晚,擺上一盒月餅,些許水果,家人圍坐桌前,一邊賞月,一邊談笑,這是多么和諧美好的一幕呀!我們把美好的感情、真摯的祝福寄托在一輪明月中,把舉家和樂的幸福包在一個個圓潤的月餅里,和家人一起分享。中秋節就這么簡單地過,該有多好??!可是不知從何時起,月餅的價格越來越高,一盒包裝豪華的月餅動輒幾百,僅有小孩掌心大的一塊月餅也要十幾元錢!不就是一塊糕點嗎?為何售價如此高?為何有那么多人愿意掏錢去買如此華而不實的禮品?我不明白人們為什么把一個簡單的節日搞得如此奢華,把一個節日點心搞得如此復雜。如果沒有這個動輒幾百元的禮盒,只是舉家圍坐一起賞月暢談,或是三五好友舉杯小酌,一同品嘗幾個物美價廉的月餅,難道家人、朋友心中就不能流淌感動了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我們不應把傳統節日過得這么形式!
現在,有很多人已經不會過中秋節了,中秋節已經變味了??旃澴嗟纳?,讓人無暇關注傳統節日的文化。當看到商家各展手段,大肆宣傳,哄抬月餅價格時,人們才會于匆忙中驚覺:中秋節到了,得買月餅了,要吃團圓飯了;要拍一拍八月十五的圓月,發一發微信朋友圈;要曬一曬月餅,曬一曬團圓飯!這樣過節,我并沒有感覺更快樂。
就這樣,我們按形式來過節,把每一個節日當成購物、下館子的理由。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這樣的傳承中,金錢味越來越濃了,文化味越來越淡了。為什么變成了這樣?我們不講那么多形式,只傳承那種質樸的文化,讓節日更貼近百姓生活,這樣不好嗎?
◆江蘇梅村高級中學
(指導老師 劉寶俠)
創創姐姐有話說
傳統節日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根”,然而在經濟文化空前發達的今天,卻有不少人感嘆節日越發沒有記憶中的味道。端午節被“縮寫”為“粽子節”,中秋節被“縮寫”為“月餅節”,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記憶只停留在一些應節的食物上,而對節日真正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其實傳統節日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吃”,它傳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優良的民族價值觀,它還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孝老愛親、和諧美好等家風。因此,讓節日回歸質樸,充分利用傳統節日的儀式感和文化內涵,使優秀文化世代相傳才是我們現在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