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偉 王梓軒
摘 要:傳統中國皇權不下縣,縣以下皆依靠自治。鄉土社會孕育的村規民約成為農村基層治理的依據。但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村規民約處于被廢置的狀態。改革開放之后,村規民約逐漸被恢復。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村規民約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因村制宜”,制定適合本村實際的村規民約并監督執行,引導村規民約健康良性發展,使村規民約成為推進村民自治的重要載體,助力鄉村治理,建設美麗鄉村。
關鍵詞:村規民約;農村治理;群眾自治
一、依法依規訂立村規民約,加強政府對村規民約的指導
村規民約是由農民進行村莊自我管理約定俗成的,是農民基于內在認同的自律性規范,體現為一種民間行為,在產生方式上具有自發性。在制定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程序,做到非經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該村規民約無效。村規民約的內容和形式要經由村委會召集全體村民反復討論,協商制定。同時,為了保障村規民約的質量,還要加強對村民和村干部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提高文化素養水平。村規民約不僅要在訂立內容的過程上下功夫,同時整個訂立過程也要作為程序固定下來,從一開始就杜絕村規民約違法違規。上級政府不應對村規民約制定的過程視而不見,應該派出觀察員監督整個訂立過程。
二、村規民約的內容應合法合理,符合時代精神
目前的村規民約一般是在基層政府的指導下,以落實農村基層民主治理、維護農村經濟社會秩序為目的,依據國家法律和政策,結合村域實際,就村級治理中的一些基本規則和重大問題而制定的、要求村民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一方面,應該將村規民約中帶有歧視色彩和違法性的不妥內容全部廢除,對于不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首先考察村民對其的態度,弄清楚它為何出現并成為普遍現象,通過對村民進行教育和引導,循序漸進地予以清除,確保消除不良風氣的土壤,既要治標也要治本。另一方面,更要杜絕新的違法內容的出現,確保村規民約內容制定的合理性,將其與行政法規和現行法律緊密銜接,確保村規民約的施行合理合法。
三、村規民約應立足實際生活,體現地方特色
村規民約的施行要立足于實際生活。在訂立村規民約之前,要立足于實際現狀,加大對村情實地調查和研究,認識和把握村情發展現狀,深度把握農村治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把農村治理中出現的共性問題記錄下來,并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措施,降低村民治理過程中的問題和機會成本。對于近幾年盛行的天價彩禮、大擺宴席、攀比炫富、拒絕贍養老人、對婦女進行歧視等現象,有針對性地采取舉措進行抵制和約束。同時,村規民約作為鄉村的先進文化代表,應該充分發揮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文化涵養功能。
四、結 語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秩序穩定是保障。村規民約在經歷現代轉型后,逐漸演變為銜接國家法律政策和鄉土風俗民情的基層治理規范。村規民約不僅是鄉村的運行規則,而且是國家法律法規的重要補充。村規民約能有效對村民進行引導和自我約束,教育村民在愛護環境、愛老敬老、遵紀守法、避免鋪張浪費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促進農村地區的穩定和諧,為經濟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村規民約作為農村群眾自治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施效果直接影響著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自治實踐工作實施效果,需要將村規民約作為農村地區自治實踐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祝麗生.積極培育現代村規民約[J].人民論壇,2018,(13):76-77.
[2]周鐵濤.村規民約的歷史嬗變與現代轉型[J].求實,2017,(5):89-96.
(作者單位:北京農學院文發學院)